龙海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93
作品名称: 龙海桥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151.pdf
责任者: 林陈力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8
主题词: 桥-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龙海桥位于石码镇区下码尾(俗称下仔尾),为原龙溪、海澄两县界区。是俗称99弯的内陆港与西溪交汇处。古代交通主要依靠航行,因此这里“江潮上下,帆楫往来,日计百艘”(明·陈天宠《修筑龙海桥津渡碑》)。由于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形成津渡。据记载“桥东旧有石渡,径曲且狭,近圮矣”,来往商贾、旅客多有不便,因此由高侖颐君倡议,“镇中耆老等博求诸施”,建了新津渡。“盘趾累级,辟庐为庄,章而直倍蓰于旧”,同时还建了津亭,“以广行人,使谍船无风雨之嗟。”自然形成龙溪、海澄两县来往的主要津渡。 随着社会的发展,来往交通需要,始建木梁桥。“明代架桥通行旅,士民辐辏,厥踵相接。”(清·郑之惠《建造龙海桥碑》)。至于始建木梁桥的具体时间,现暂无据可查。由于此处是港溪交接处,又近海口,因而时常风大浪急,来往行人车辆又多,木梁桥时修时坏。后来由于社会的动乱,“桥梁久废,虽航可渡,而一水之隔,逾于千里。”直至清朝康熙年间,社会较为安定,才又重议修桥。“岁乙丑(1685年),之惠与乡亲张瑞亨、林允文等,鸠众兴复,费百金,乃构木桥,十余年俾行旅往来,视近而咫。”新木梁桥建成后,桥头一带地区也渐渐繁荣起来了,“原戴厝码一带,昔仅焦土,今成村落,烟火相望,皆此桥所通也。”然而木梁桥乃非长久之计。“日久岁遥,水浸木蚀,支撑窸窸,扶栏剥落,行者悸,居者叹。”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施文起先生“偶过斯桥,发菩提心,见其不久坏而将病涉也,愿助百金,改筑石梁。”里人郑之惠等多人“共襄义举,劝助劝施,锱两皆赐,涓滴无遗。”于当年春动工,翌年秋竣工,石梁桥长十一丈五尺,阔五尺五寸,费钱四十余万文。桥横亘溪间,“自是田夫牧子,跋涉无劳,马迹车辙络绎相继。”实乃一大功绩也。直至乾隆年间,又由刑部陈文芳重修,大学士蔡新为之记。此后,此桥一直是龙溪、海澄交通要道,桥头一带更加繁荣。 抗日战争期间,为防日寇进犯,国民党当局自行把龙海桥炸毁(连同炸毁的还有港口桥、江东桥)。抗战胜利后,修筑木板便桥以应两县来往之需。 1951年,为应两县人民来往之需,人民政府出资利用原桥墩改建为钢筋水泥桥面,并于桥东北、西南建东亭、西亭各一,以供行人、附近居民休憩、纳凉。东亭柱联为:“龙江竞发千帆去,海峡同源万里归。”,西亭柱联为:“锦水江边桥通南北倍繁荣,紫云山下亭列东西添景色。”。自此,港口桥稳固地横跨溪流,连接两岸。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陈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