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92
作品名称: 江东桥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148.pdf
责任者: 林陈力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8
主题词: 桥-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2001年7月15日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之江东桥,既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历史奇迹,也是一个至今尚未完全解剖的千古之谜。它位于今龙海市榜山镇马崎村(原属步文镇)东部。西距漳州市16公里,东距厦门市6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通衢要道。 江东这段溪流古称柳营江,原是一处津渡渡口,因其“在柳营江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故江东桥古称虎渡桥。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下流,是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处,“众流赴之,汇于虎渡,南入于海。渡当溪海之交,飘风时至,篙师难之”,描绘了这里两岸峻岭夹峙,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情景,故“轻舟绝江,进寸退尺,眩目休心”,人们往往望溪兴叹。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郡守赵伯()曾以木船联接建造浮桥,开写了此处造桥的历史。但这种联艘浮桥“摇荡掀簸,过者凛容,腐黑挠摧,疲于数易”。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郡守庄夏始于此垒石为墩,建造木桥。因这里“两峡岩立,流凘东奔如雷霆入地,深处不可测,则立址于重渊悍流之中,似非天匠鬼工,莫能措手”,因此建石墩时,抛石屡抛屡被冲散,令工匠们束手无策。据说后因见“有虎负子渡江,息于中流,探之有碤如阜,循其脉沉石绝江,隐然鱼梁,乃因垒趾而桥焉,故名虎渡”。桥成之后,虎渡化险为夷,过往行人、旅客、商贾,莫不拍手称便。 宋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被火烧毁,漳州郡守李韶闻之然,于是带头捐私钱50万,里人吏部尚书颜颐仲,故守庄夏之子梦说等也捐资相助。又有和尚廷濬师徒“露宿风餐,求诸施者”,募款以济。由里人陈正义董其事,于嘉熙二年(1238年)初动工,嘉熙五年三月完工,历时三年又一个月,花费30万缗。石桥“其长三千尺,址高百尺,酾水(桥孔)一十五道,梁之跨于趾者五十有八,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东西给亭以憩往来者。”至此,虎渡石桥巍然横跨在大江之上,天堑变通途,“今兹入境,乐其有成,屏车从桥,凭高眺远,樵歌牧吹,相属于道。风景之夷旷,波涛之激壮,鸟兽之鸣号,鼋鱼之出没,献奇呈怪……诚一方伟观也。”(宋·黄朴《虎渡桥记》。) 其后,由于虎渡桥地处闽粤交通要道,过往旅客、商贾、车辆不绝,又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其后元、明、清各代,石桥又屡毁屡修。据史书有记载的就有十多次。其中最大的一次修建是在明嘉靖年间。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代巡侍卿王石沙南下到漳后,决定拨帑兴修。由郡守顾四科负总责,通判周南、同知谢练协同募民施工。隔年冬,新修建石梁桥告成。“梁长八十尺,方五尺,酾水十有五道,一道三梁,疏之以广其道,以板石横弥其缝,广二十尺,长二千尺,翼以扶栏,亭其两端,以息行旅,皆新制也。趾仍其旧,于是桥平如砥,徙舆负载如平步祍席之上。”至此,“上重下坚,相安以固,涨不能没,湍不能怒,火不能热,飓不能倾。”实乃“漳南第一形胜芳绩也。”(明·陈让《重修虎渡桥记》)。此后,据记载:“康熙十七年(1678年),刘国轩焚毁殆尽。十八年,总督姚启圣修以木梁。三十四年,提督施琅易以石。四十年,郡人蓝理重建。五十二年,知府魏荔彤修。雍正九年(1731年),里人郭元龙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桥石中断,巡道杨景素,知县陶敦和倡捐重建,里人王维杰董其事。”(清·王材《虎渡桥记》)。民国十七年(1928年)开拓漳嵩公路,石梁桥改建为简易的钢筋水泥公路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自行把江东桥炸毁,以阻日军进犯。建国后立即修复,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面。尚存原桥墩5座,每墩长10.8米,宽5.3米,用0.35米×0.4米×0.52米的条石纵横交错叠砌成首形。保存完整的原桥面2段,每段用4条各长22-23米,宽1.15米,厚1.3-1.4米的长方形巨石铺桥面。成为闽粤两省及漳福、漳厦一带的军用、交通要道。1994年,拓建324国道时,在江东桥下游不远处,新建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既把原国道改弯取直,又较好的保护了原江东桥。1995年开建厦漳高速公路漳州境段时,又在其下游新建了一座高速公路桥,即“长州北溪特大桥”。现在,三座大桥并列横跨九龙江北溪,遥遥相望,成为江东一大绝佳景观。 江东石桥自肇建以来,已近800年,虽屡经兴废,旧貌尚存。至今古建筑的巨大石梁,尚余有三墩间的两道,可以从桥底下看到。据估算,“长八十尺,广博皆六尺有奇”的石梁,重量约二百吨。在古代要开采如此巨大石梁,其难度是很难设想的。更何况当时运输工具落后,又没有大型起重设备,这每条约二百吨的巨大石梁,是如何运到江边,架上桥墩,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推想,但仍未能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正因为如此,江东桥引起了许多中外桥梁专家的极大兴趣,纷纷前来考察研究。我国现代桥梁界权威茅以升曾亲临江东桥考察,他在著名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到:“我国劳动人民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桥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未完全清楚。”中国当代古文物专家罗哲文主编的教科书《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章中就提到江东桥:“重大二百吨的石梁,工匠们如何把它们架到波涛汹涌的急流之上,至今仍然令人为之惊叹。”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江东桥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性问题”,并评价:“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和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可同它相比的。”可见江东桥这座古桥梁建筑的成就及其影响之大。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陈力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