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66
作品名称: 中山桥
其他名称: 旧桥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099.pdf
责任者: 韩海榕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8
主题词: 桥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中山桥位于漳州城区南部,澄观道西端,跨越九龙江西溪(南门溪段),该桥历史悠久,曾是闽粤交通要津。 一千三百年前,陈元光建置漳州,南门溪两岸人口渐增,经济日盛,在水运为主要交通的年代,这里成为繁华地带,摇舟摆渡即为沟通两岸的唯一工具。直至宋绍兴年间方于如今中山桥桥址搭起一座浮桥。 浮桥选址取自“虎跳三江”之说。现今桥址南北两岸相距较小,且江中有两片洲地,一为烧灰巷所在地,一为待御巷旧址,两洲分江成三流。桥之南连绵群山,老虎至此只需三蹦即可入城。因为水面跨度不大,择此架设浮桥为最佳方案。宋嘉定元年(1208年),漳州郡守薛杨祖首创以石建桥,采用岸洲连接方法,分三段铺设,取粗大石材,立数十“桥脚”,建设南门溪第一桥,使两岸得通。命名“通津桥”,俗称“南桥”,民间美称“薛公桥”。 南桥离水面近,桥墩过密,阻碍分洪,导致春夏暴雨,淹没南岸大片农田,所以到嘉定五年,接任郡守赵汝甜着手改造。他先于上游疏浚沙坂,变滩为港,再于南岸与中洲之间,建十孔干桥连接二十四孔小桥,力图减少洪水压力,然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明朝成化十年(1474年),桥遭水击而垮,事后知府张潢又一次修建,誉之“镇海”,但仍然建而毁,毁而建。清朝康熙十七年(1678年),水患尤凶,桥面连同桥墩一并坍塌。灾后,时任通判胡宫募捐重修,后续知府汪世印、魏荔彤相继再修。1864年太平军余部人漳,南桥毁于战乱。事后重修,建筑上有了改进,桥面两侧筑人行道,加固护栏,较之以前安全稳当,桥北造了一座“月溪亭”。光绪年间相续两次水患,桥毁了,民众绕东新桥而行,南桥败落,枯水期勉强可行,“旧桥”之称流行开来。 1925年漳州商贾捐资建桥,从当年11月至翌年9月,建成与现今大体相似的公路桥,全长470米,宽8米,拟取名南薰桥,后北伐军入漳方更名“中山桥”,何应钦撰写碑记,犹存于的中山桥碑亭。抗战时期,恐日寇犯漳,当局毁桥面留桥墩,架之以木供行人过桥。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拨资修建加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闽粤交通要道。时至今日,中山桥载下漳州千年兴衰史,成为一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韩海榕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