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陵园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65
作品名称: 陈元光陵园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095.pdf
责任者: 王和贵 撰
汤怀亮 撰
杨惠民 撰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6
主题词: 陵墓-中国-名胜古迹

作品简介

陈元光陵园在芗城区浦南镇园坑村,陈元光墓系唐贞元二年(786年)随漳州治所迁到龙溪,奉敕由原葬于火田大峙原(今云霄火田葛布山)而移葬于漳州城北(今浦南镇园坑村石狗山上)。据唐漳州司马欧阳柜作《陈珦墓志铭》中记述:“贞元二年(786年)迁州,遂以松州书院祀龙湖(陈元光,号龙湖)而葬之。”说明陈元光墓与松州威惠庙是同一地域建造的。 陈元光(657~711年),字迁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随父陈政率军入闽平定“蛮獠啸乱”。仪凤二年(667年),陈政病,陈元光奉诏袭父职,统领军队平息寇乱有功,封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686年),元光上《请建州县表》奏准建置漳州,并诏令其任漳州第一任刺史。陈元光在漳实行“通商惠工”政策,传播中原文化与技术,发展生产,兴办学校,厉行法治,使民风转淳,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为促进漳州开发和民族融合作出杰出的贡献。陈元光后因平叛战殁,朝廷敕令厚葬之。 陈元光墓穴坐北朝南,墓碑高耸墓首,镌刻“唐开漳陈将军墓”,两侧有石雕护肩双衬紧台,与碑身成弧顶形而为整体。墓碑下砌有石案,供祭拜之用,墓碑后雕石圈纹,呈龟背状,坟堆两侧及其后筑石墙档土,圈巷护圹。碑前两侧墓手三合土筑墙,砖石墁地。墓埕开阔整然,向前延伸为三级平台,无任何障碍物。石墓道两傍立翁仲、鞍马、蹲虎、跪羊等石像以及石望柱各一对,依次对峙成行。二望柱柱身圆柱束尾,柱表层层线刻仰莲瓣纹至顶尖,显得古拙浑朴,曲雅粗犷,排列有方,尊贵庄严。 陈元光墓既是敕奉的官墓,又是陈元光后裔的祖坟,历代备受保护并屡有修整。清初礼部侍郎蔡世远曾为该墓题写《唐开漳陈将军墓记》,镌刻在墓前左侧200米处的五叠石上。记曰: “公讳元光,谥文惠。开漳惠民,历代累封侯王。原葬于云霄大峙原。贞元二年徒州治,春敕移葬此山。岁久,墓旁居民侵地种圃,坟脑仅存其半。于是,乡绅仕庶呈官示禁,鸠金修坟。鸣呼!叔子流风,尚存残碣,召伯遗爱,勿翦甘棠。嗟我后人,毋伤斯冢。康熙戊戌岁腊月,翰林院庶吉士蔡世远记。”从以上《墓记》可知,陈元光墓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后,基本保持了原貌。1961年5月,经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原漳州市(今芗城区)又在墓堆背后种植了一片树林,免于石鼓山上的水土流失,从远处看,这片树林恰似给陈元光墓增加了一道青翠的屏风。陈元光陵园历史悠久,蕴含厚重文化内涵,加之周边茂林修竹,已辟成一处旅游景点,更有海内外陈氏后裔为悼念先人或寻根谒祖前来参访祭拜。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和贵
责任者
汤怀亮
责任者
杨惠民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