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书院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64
作品名称: 丹霞书院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092.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G649.299.57
主题词: 书院

作品简介

丹霞书院位于漳州新华南路威镇阁对面零伍大楼。书院原来四至:东临新华南路、南至博爱道、西到北京路工人温泉疗养院西门、北至修文西路漳州五中。民国时期称为“霞熏里”。 清乾隆《龙溪县志·艺文》卷之二十四刊载:金溶《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蒋允瀄《重修丹霞书院及威镇阁碑记》。这两个碑记记述了丹霞书院的历史。清乾隆二年(1737年),漳州知府刘良璧在八卦楼修复后,站在城上俯瞰,认为八卦楼对面的空旷平衍,未夹杂居民,有流水迎城外南门溪(九龙江西溪),每逢春夏之交,一水回萦,波光荡漾,游鱼出没其间,文入学士到这个地方,增添不少佳趣,是一处读书胜地。刘知府遂命人在这里“诛草莱而治之”,中间房子奉祀朱熹,额曰:“丹霞书院”,左右是书舍,作为学子读书之处。书院隔池遥对为魁星楼,由魁星楼而北为半月楼。乾隆十四年(1749年),知府金溶增建讲堂西原作为书舍,而旷其庭以增肆业之所。 清同治三年(1864年),书院遭受兵燹,房舍荡然,致使书院废弛。光绪十六、七年(1890~1891年),汀漳龙兵备道尹刘4云接受本地绅士的请求,并经上司核准,由汀、漳、龙各地认捐,刘道尹自捐捧银四百两,于光绪十六年八月开工修建,次年十一月完工落成,共用银一万三千数百两。新修复的院址比原来扩大一倍,中为讲堂,祀朱熹,配以黄勉斋、陈北溪(陈淳)、王东湖(王遇)、陈布衣(陈真晟)诸人,两旁为官绅祭祀会所。中堂两翼各建房八间,左边建功德祠,立捐户牌位;右边建花厅,是会客和讲经的场所。后面是山长(即今院长)的卧室和书室,其上建藏书阁,购置经史子集书籍数十部数千册。如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十三经德疏等。魁星楼、半月楼、圆桥等处,按原址重新修葺,并修补围墙和外门,门侧盖亭子以蔽风雨,河池两岸及空地遍植名花佳卉,林木蓊蓊郁郁,环境幽美宜人。 丹霞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作育人才,以备辅民兴民之用”。也就是说,入书院读书,是为了准备做官和学习做人。书院的学生,是从汀漳龙三地士子中“仿古论秀书升之典”选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谕令各地书院停办,于省城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设为中学堂,各州县改设为小学堂。丹霞书院于1905年改为汀漳龙师范传习所,1907年改为师范简易科,1911年改称汀漳龙师范学堂,1916年奉省令创办第二师范学校。 从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办在丹霞书院的第二师范学校,是革命的摇篮。1920年6月,二师学生自治会创办《自治》半月刊,赞颂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1926年夏,漳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二师成立,党团组织培养了王占春、王德、李兆炳等一批革命干部。1927年1月,中共闽南特别委员会在漳州成立,2月,特委与漳(州)龙(岩)地区的国民党左派合作,在丹霞书院创办漳州工农运动讲习所,国民党左派陈卓凡兼任所长,中共闽南特委委员、漳州第一个党支部书记翁振华任教务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学员来自闽南、闽西各地进步学生和小学教师100多人,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成为人民敬仰的革命纪念地。1988年6月,漳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30年初,丹霞书院被人拍卖为娱乐场所,但书院建筑和环境基本上保留下来,一直到漳州解放。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加之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在丹霞书院旧址,除半月楼外,原来建筑已不复存在了。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