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阁(八卦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56
作品名称: 威镇阁(八卦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078.pdf
责任者: 王金狮 撰
王和贵 撰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隆庆六年(1572年)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楼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威镇阁,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象征,位于漳州市区东南角战备大桥北端桥头处。明万历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规制·宫室》卷二记载:“八角楼(即八封楼、威镇阁),在城东南角,隆庆六年(1572年)知府罗青霄建”。清光绪版《漳州府志·古迹》卷四十记载:“威镇阁,亦名八卦楼,在城东南角,明万历六年(注:应为隆庆六年),知府罗青霄以巽隅〓甚,乃撤城上旧楼建层阁,额曰‘威镇’,与芝山威镇亭对峙,势若华表。撑空郡治增胜,八窗玲珑。取象八卦,其规制皆出同知罗拱辰。时有联云:‘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七真儒、三及第(注:应是三及第、七真儒),漳南文献甲闽瓯’。”又载:“乾隆二年(1737年),知府刘良璧重筑,砌石为基,高与城,并建楼三层,启窗八面,漳南形胜一览在目。”在《府志》规志卷记载威镇阁“基与城齐,高出城六丈有奇(约20多米)”。威镇阁地基用八块宽长相同的长方石铺成八卦形状,每块石头上都按方位分别刻有“乾、坤、震、艮、坎、兑、巽、离”的方正字,故又名“八卦楼”。威镇阁是漳州古城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漳州文人墨客常登楼聚首吟咏,老百姓也常到此游览。遗憾的是岁月沧桑,历史无情,八卦楼多次被毁,多次重修,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中武斗因炮击而成危楼,七十年代因建漳州战备大桥需要,方夷为平地。 盛世修名胜,万众遂心愿。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漳州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文化名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重建八卦楼成为漳州人民和旅外侨胞的迫切要求。漳州市、芗城区两级政府顺应民心,决定把重建威镇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1996年4月成立筹建机构,至1996年11月11日共征集19个设计方案,1997年2月24日,漳州市人民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对威镇阁的重建提出了原则框架,经过广泛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后,确定以“高、阔、古、雅”为原则的设计方案。1997年7月23日,奠基培土,拉开了重建威镇阁的帷幕。经过188天日夜施工,1998年1月26日胜利落成。 威镇阁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面积9亩,比旧威镇阁扩大3.1倍,立面高度51.88米,是旧威镇阁高度的2倍多,总建筑面积7300多平方米,分为基座和主楼两部分。其中基座为三层,底层为停车场、二层为商场、三层为娱乐场;主楼有三层,高38.48米,建有绿地、凉亭、喷水池等附设景点,成为集游览、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园林式风景区。 重建的威镇阁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既保留原有三层八角、宝葫芦顶的遗风和闽南古建筑特点外,又融入许多与此相协调的现代创意。基座前是一排青松翠柏和欧式的街灯,东边是一对用生铁浇铸高8米的宝塔,宝塔旁有一喷水池,雕刻9条栩栩如生的青龙和2条口喷清水的红鲤鱼,互相戏耍,寓意九龙江源远流长。阁前竖有四根高7.35米、直径1.2米和高6.35米、直径1.1米的浮雕九龙青石柱组成的山门,门楣正中悬挂着由前中国书法协会会长启功亲笔题写的“威镇阁”三个金光闪闪大字;山门左右安置一对高2.98米的九龙壁大石狮。特别显眼的山门中两根大龙柱是用整段重达28吨的南安“码头青石”雕刻而成,每根龙柱雕刻形态各异,相映成趣,是目前东南亚一带用“辉绿岩”整石雕刻而成的最高大的龙柱。此外还建有三角亭、四方亭、御路石、护廊、花台、石制草坪灯等。护廊浮雕以水仙花为主,镶刻三平寺、灵通岩、南山寺等我市各地名胜古迹。主楼造型典雅,精雕细刻,贴金嵌铜,古朴大方。还特地从北京邀请曾为故宫、天安门彩绘的工艺师来绘制威镇阁的图案,其工艺水平首屈一指;八卦楼门、窗、楼梯栏杆全由正宗的红木加工而成,光艳照人。整座威镇阁流光溢彩,金碧辉煌,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高高地屹立在九龙江畔漳州战备大桥的北端,既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又展示了漳州古城的新面貌。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金狮
责任者
王和贵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