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文楼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4747
作品名称: 仰文楼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067.pdf
责任者: 魏荔彤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4
主题词: 楼阁-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仰文楼创建人魏荔彤于清康熙四十九年任漳州知府,到任二年以后始建仰文楼。当时漳州刚刚熬过漫长的战乱岁月,人口锐减,民生凋敝,虽然战火的硝烟散去了,但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尚未恢复元气。据魏荔彤《重修漳州府署碑记》文:“清漳僻在南服,兵燹数动而未有海氛为最且久,‘壬辰之围’人无噍类……”。文中“壬辰之围”事发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与南明郑成功军队为争夺漳州这一战略要地,使漳州府城陷入八个月的围困,结果城中七十万军民饿死,待解围时城中仅有一二百个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当年是农历壬辰年,史称“壬辰之围”,这是漳州记载少有的大惨剧。六十年之后又是一个壬辰年,正是魏荔彤任漳州知府之时,城中户口(户数、人口)恢复不到围攻城前的百分之六、七十;官署和民宅恢复不到百分之二、三十;至于寺庙宫观及亭台楼阁等公共场所则恢复不到百分之十。堂堂一州之尊的府署,当时连府大门都没有,府衙内野草丛生,在相继建成大门,川堂、二堂及吏舍之后,魏荔彤在二堂后新建一幢大楼,该楼别具一格,二楼四面全部洞开,设窗扇、护栏环绕四周,犹如一座巨大宽敞的观景台,“楼之规模宏敝,雄压清漳,翼飞象表,直欲摘星于霄叹,听月于檐,赫赫巍巍著闽南之伟望。”(见李铁《登仰文楼记》)。而在魏的碑文中,该楼是用来“望云物、占晴雨,以敷政布教。”竣工之际,魏荔彤宴请巡海道李,席间李问魏楼名作何称呼?魏荔彤回答说:“私心所慕文翁之雅化也,拟‘仰文’二字而待悬。”李锺听了大加赞赏,当即题写“悬镜清漳”四个头号大的字作为楼匾之一。“仰文”二字饱含魏荔彤对朱文公(朱熹)的崇敬之情,也是对朱熹敬业爱民,执政有为的赞扬与传颂。魏荔彤是一位既能体恤百姓疾苦,又注重思想道德与法令约束相结合的清明官吏。当时的农耕生产,天气是第一要素,他建楼的目的,并不是要观赏奇峰秀水,而是用作气象预测以利于农时,让耕田者受益。魏在任期间曾遭遇荒年,他派家人赴江苏买米万斛,经海运送抵漳州,救活无数生命。任漳州知府期间还设立义学,修缮江东桥,续编府志等等,在任六年,以政绩卓异调离漳州,百姓立碑塑像于芝山书院纪念他。 仰文楼自建成成后即为漳城一景,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溢美之句,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军入漳,府衙烧毁,仰文楼也同遭噩运。光绪元年(1875年),知府沈定均按旧制重建。1932年4月,工农红军攻克漳州后,4月27日在此成立以王占春为首的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民国时期,仰文楼为县立图书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漳州市图书馆,六十年代作为展览厅,八十年代初为改混凝土三层楼建筑,为漳州市博物馆。仰文楼1988年6月为漳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

相关人物

魏荔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