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斜拉大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5020220000266
作品名称: 漳州斜拉大桥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12/001
起始页: 0025.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8
主题词: 桥-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漳州市区通向闽、粤、赣三省主干桥。大桥全长1285米,其中主桥长 293.6米,引桥长364.05米,桥两端引道长627.32米。桥面宽27米,中央设分隔带,两边各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部分斜拉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外新兴的先进桥型。大桥于2001年国庆节落成通车,这天就有上万人上桥观赏。新建大桥如横天彩虹,跨越两岸,挺拔宏伟,气势壮观,呈现整体造型美与刚健的力度美,在蓝天、白云、流水的衬托下,显得时尚华贵,美伦美奂。站在南岸眺望,现代造型的大桥与古色古香的威镇阁交相辉映,构成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又一处独特的景观。 拆危桥建新桥 漳州部分斜拉桥的前身是“战备大桥”,它的两侧原有“中山桥”与“东新桥”。据志书记载,“中山桥”原称“旧桥”,昔为闽粤要道,初设舟渡,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始建浮桥。宋嘉定元年(1208年)改建石墩石梁桥,改名“通津桥”。明成化十年(1474年)石桥被洪水冲缺,后屡建屡废,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钢筋水泥桥,桥长470米,宽9米,更名为“中山桥”。“东新桥”俗称新桥,始建于明万历廿七年(1599年),初为石梁桥,桥长90丈,宽24尺,桥中建“水月亭”,桥北建“文昌阁”,桥南建“观海楼”,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十四年(1908年)二次大水,桥毁严重。民国十年(192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为漳浮公路要桥,桥长178米,宽9米,更名为“东新桥”。后因上游开山造田,水土流失严重,溪床日浅。又因下游沿岸造堤,水流集中溪道,洪灾袭来,洪水屡漫过两桥桥面,影响人车通行。为确保交通通畅与国防需要,于1970年9月动工,于“中山桥”与“东新桥”之间建“漳州战备大桥”,1971年5月1日落成通车。“战备大桥”系采用灌注柱桩双曲拱与水泥拱桥混合结构,桥长438.4米,桥面宽17.5米,桥面高距水面11米,特大洪灾也畅行无阻。该桥建设正值十年动乱时期,设计标准低,施工工艺较差,且长期超负荷服役,损坏日甚,已危及通行安全。1999年底,省交通科研所检测认定为“四类危桥”。市府为确保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决定对“战备大桥”拆除重建,作为2000年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工程。2000年3月,漳州战备大桥建设工程指挥部宣告成立。总指挥许少钦(副市长、市交通局长),副总指挥康溪顺(市建委副主任)、汤少青(市公路局副局长),指挥部成员有市计委、市规划局、市土地局、市财政局、漳州公路交通实业总公司、市审计局、市电业局、市电信局、市水电局、市交警支队、芗城公安分局等单位和部门领导。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汤少青兼任,另抽调一批骨干,开展大桥工程筹建工作。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九五”成就、风雨同舟、见闻实录、彰台同根、史林漫步、艺苑缀珠等几篇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