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坪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1201
专题名称: 寨坪村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64/001
起始页: 0177 .pdf
专题类型: 区域

专题描述

寨坪村在秀篆镇东南边,秀篆溪的下游盆地的北部,现由山沟盆地从北至南沿溪两边有大坪头、坝头、石沦堀、上谢、寨背,新光、高坵、下坝、大坪等九个自然村组成,东面隔着海拔561米的狮子牙山与青龙山村相连,西面隔着海拔712米的茅坪里山连海拔485米的三坑山与广东饶平饶洋镇的凹背斜相连,南是河美村,北是陈龙村。发源于秀篆堀龙的东溪水,从东北方流入寨坪坝头,流经上谢寨背后转向东南,流经高坵至河美村的溪背楼,溪水似大极图的S线把寨坪的田园分成两大田洋,北是寨背田洋,南是大坪大田洋。两边高山有高坵山坑、鸡公塘山坑、石塘浦山坑,三坑四条水系汇集入秀篆溪。全村占地总面积8平方公里,有田园989亩,茶果园地1880亩,林地1.5万亩。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以农耕为主,山地种茶、制茶维系族群的生存和发展,素有“三坑茶园广,寨坪出好茶”的美称,并先后创办有芳园、二隆、日春、合村、荣春、恒发、松荣等茶叶商号。茶叶生产是该村的一大特色,育茶苗、采茶、制茶、焙茶、茶叶销售,可安置一大批劳动力,维持大半农户的生计。 该村明清时期,属诏安县二都秀篆社河尾堡大坪头,清代中期属诏安县二都九图秀篆社河尾保大坪头,清末宣统年间属诏安县二都秀篆区河尾保大坪头。新中国成立后,河尾和寨背同一行政单位,合称寨河。1950年属诏安县第六区寨河乡,1958年9月属诏安县和平人民公社寨河管理区,1959年11月属秀篆公社寨河大队。1961年5月全县重组乡社时,秀篆设区,下辖秀篆、埔坪、寨河三个公社,原属大坪头范围的自然村,由寨背和大坪各择一字取名寨坪,成为寨河公社寨坪大队。1964年4月秀篆区三个公社合拼成一个公社,称秀篆公社寨坪大队。1984年属秀篆乡寨坪村民委员会,1992年秀篆乡改镇成为秀篆镇寨坪村至今。全村分设15个村民小组,866户3778人。 当地通行方言全讲客家话,属秀篆腔调。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三十七期》

本书讲述了史海钩沉、人物春秋、文化守护、薪火传承、往事纪实、田园流光、艺苑掇英、乡土风味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