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染织、服装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1068
专题名称:
染织、服装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61/001
起始页:
0088.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染织、服装工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据考证,石器时代遗址便发现了磨制的骨针,我县腊洲山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陶纺轮。这说明当时的我县先民已能纺织和缝制简单的衣服。 唐代,随着中原兵、民大批进入闽南,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工艺技术。到明代,福建发明了軠机和改机,织布技术又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织布机已十分普及,一般人家皆有斜织机。斜织机我县称为“九归”(也有人称机器归),布匹的经面与机座成倾角,脚踏提综,双手以梭子来往穿引纬纱。织布的棉花多来自外省,史称“糖去棉花来”。还有用土产的布蕉茎纤维织成的蕉布和用苎麻织成的葛布.或以棉纱间苎丝织成的“假罗布”。织成的布匹有的还要经过漂白、染色、上腊、砑光等工序。砑光用一种元宝形的“踏布石”。染色用青靛等植物染料,城关南关东路墘一带原有许多染坊。1926-1928年,李绍光、沈镇荆办起华强染织厂,引进的小型铁木织布机仍用两脚踩踏,但不要用手抛梭,提高了功效,又加宽了布幅,可惜经营时间不长。 清末民初,在现南峰影院一带还有种桑树,养蚕缫丝,现称“五十四间”的一些房子即是以前的加工场。 古代民间的服装大多是自家妇女剪裁缝制,也有专门为人缝制衣服的女工,近代才有小型缝纫店,多为师徒数人。解放前,较出名的缝纫店有“剪剪花”等,主要加工旗袍、汉式衫等。 解放后,在五十年代,手工业联社把一些个体缝纫店组织起来,成立缝纫社,后改为服装厂。 六十年代,县外贸公司联系刺绣品加工业务培训了14000个刺绣女工,以手绣、机绣、钩花、编织等工艺方式加工台布、被单、枕套等10多种花色品种出口。 八十年代,陈燕娥办的金马时装厂,生产的床上用品素雅美观,产品销往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东北街,还有数十家个体加工运动衫裤的小企业,形成“纱衫一条街”,有工人数百人。同时,在城乡还有数十个毛衣编织加工点,分发给数万人编织,产品经广东、香港总厂漂洗,烫平、包装,销往欧美一带。 现在全县还有外资、合资、集体、个体服装厂10多家,生产西装、时装、恤衫、童装、毛衣、风雪衣等品种,销往国内外。 我县还有传统织带工艺,至迟在清代已使用编织的带子,作为裙围带、斗笠带和服装花边,以前织带以腰机编织,织成的带子缠绕在腰间。解放后发明了“带规”,这是一种小型编织机。带子是以蓝白两种颜色的棉纱,编织成图案,文字。1956年,画家郁风曾特地到我县采集织带资料。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