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元宵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1035
专题名称: 诏安县元宵习俗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58/001
起始页: 0230.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元宵也叫正月半、上元节、灯节。这个节日,诏安民俗有很多活动节目,主题是一个“灯”字。“灯”与“丁”谐音,封建时代,绝大多数的人,生活是贫苦的,他们憧憬着美好生活,希望子孙繁衍,添丁进财,因而借物寓意,相习成风,如:蒸甜粿,游灯,观灯,演俺仔灯,摆灯花……等;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粉饰太平,利用封建伦理道德、迷信思想,提倡一些活动,如落庙、进香、求添丁、城隍庙观轮回果报挂图等。有些乡里的掌权者,为了少数人进财,定下惯例,如挂灯、吃灯桌等。 蒸甜粿诏安元宵每家每户都蒸“甜粿”(家里上一年有人去世的不蒸或由亲朋馈赠)祭祖先。甜粿是用糯米磨成浆和红糖放在蒸笼里蒸熟的。还有一种是用萝卜与粳米浆混和蒸成的叫“萝卜粿”。(萝卜粿又称菜头粿,甜粿又称年糕),回娘家,走亲戚,多半带上馈赠或交换,表示彼此都吉利。 观灯、演俺仔灯、荡秋千观灯,诏安又称“行元宵”。旧时,从正月十五至十七,到处挂红结彩,寺庙祠堂都陈列五盆灯花(用彩纸糊制),中为牡丹,两旁排列茶花、菊花各二盆。入夜,灯烛辉煌,歌声频传,时序又值春暖花开,男女老少,除留看家外,都出来游玩。诏安流传几句谚语:“行元宵,看热闹,人人看,人看人。” 演俺仔灯县城有两处。一在西门内帝君庙大厅。一在妈祖宫前的戏台,场面较大,相当于一台戏,里面安装一个直径二米多的双层圆台,高约二米,上台是木板光滑圆盘,上置一尺左右的活动傀儡,扮成《三战吕布》《过关斩将》等场面。台下是机关装置,设专人负责拉绳索,绳索一拉台上傀儡便旋转走动,种种状态,惟妙惟肖。 元宵节的前几天,孩子们糊了好几种形状的提灯,最常见的是老壳灯、马灯、蛤蟆灯、鲤鱼灯等。制法:以竹篾为骨,外面糊白纸,饰上花纹图案,里面设灯座,可以点烛,上面绑活动提把,可以提着幌动。孩子们提着穿街走巷游玩,晚上点上烛。 荡秋千地点在西关中街空地。秋千棚柱用笔直杉木,高约5-6米,架用新砍柔韧的竹子绑扎。会荡的人利用惯性摆动,荡得超过屋顶,人近倒置,颇为惊险。 灯谜是文雅的活动,元宵、中秋都有这项活动,连续举行二晚或三晚,主持人执一面小鼓,一经猜中便击鼓,并给奖品。 落庙、观轮回挂图元宵夜,新媳妇要由年长妇女伴着到寺庙拜菩萨,叫“落庙”。观轮回图,是把一些画着十八层地狱、上刀山,下油锅等谎谬的轮回转生图片,挂在城隍庙里让人观看,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以此毒化人民的思想(现已废除)。 挂灯、吃灯桌凡是上一年元宵后,今年元宵前结婚、生男孩都要挂灯。挂的方式:备一个一尺多见方木框,饰上花纸和二个泥塑彩人,挂在姓氏祠堂两边墙上,供桌设糕饼、果品、蜜饯、纸制灯花等,门外挂灯笼,连摆三天三夜,所需费用由挂灯户负担或由姓氏公款补贴。吃灯桌流行在部份乡村,特别是沿海地区。除上述挂灯外,生男孩的灯户,得宴请全族或全村男性成人,称为“吃灯桌”。吃灯桌的食物有酒、肉、各种糕饼,规定高额数量,有些灯户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常因此负债累累,甚至在告贷无门的情况下,为了办弟弟的灯桌,父母流着眼泪把哥哥卖掉;诏安有“生阿细,卖阿大”的民谣,就是指这件事(挂灯、吃灯桌现已废除)。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