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山道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1032
专题名称: 斗山道观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58/001
起始页: 0226.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位于诏安县西南禺,距城20余里,在建设农场与西潭公社接壤处,有1座风光优美之山峰,称为“斗山岩”亦名“斗头岩”,简称“斗山”,因其峰峦佳秀,丘美壑幽、泉清石异,故自昔就有‘玉泉倒影、碧涧流泉、南浦海云,西山月印,岩前古井、松涛秋声、岭梅卧雪、昙花献瑞”等八景。山上原有1座“斗头庵”,后来改建为两座。《漳浦县志》载:“(庵)后更重建,两座轩廓山阿,辟为道观。”《县志》把斗山之胜景统称为“斗山道观”,亦列入诏安二十四景,因明代圣僧于此住锡而称著,据说,明代著名堪舆家李九五游历八闽山川、登上斗山时、窥见山峦壮丽,其来龙去脉宛似3只冲天蜈蚣吐出3粒珍珠,不禁赞叹不已,他夜采宿于山中,梦里依稀时闻钟磬和诵经之音,醒后即断为佛地,遂择日聚匠动工,建寺于此。遵李氏之意,3粒石珠分别位于寺内外;其中1粒为宝殿正中之佛座:1粒在佛前,做为拜垫;1粒于门口井旁。井泉甘美清冽,饮之沁人肺腑。 从山下拾级而登,满坡杂草纷披,巨石奇诡万状;遍山野花烂漫,林薄蔚然。登峰北顾,岩阿略凹如盆,在青环翠绕中,屹立着2座巍峨佛寺:1座向南者即古遗斗头庵,内有佛像暨十八罗汉像;另1座朝西者则奉祀“泗州佛”,即世称“圣僧”或“佛公”者,峰前面临幽谷,左、右侧山势酷类龟、蛇,此即所谓镇守水口之二兽。山前左边有1株老榕树,枝繁叶茂,恰如一把撑天巨伞,宽阔之树阴乃是游客休息之雅处。顺此林间幽径而行,越过山后即是明代斗山圣僧之埋葬处,称“佛公墓”。 据传,圣僧圆寂后尸解,有人遇之泗州,故谓之“泗州佛”。《旧志》疏略无可查考,据《福建通志》《漳州府志》载:“斗头岩僧失其名,相传与西潭吴尾公善,圆寂时,尾公以事往,斗山僧属其徒以履遗之。尾公回,途中遇僧,问何往?答云:‘将云游,恐未归,有履在某处相赠’。又属云:‘贵乡水与路皆宜改,不然,必有兵戈之惨。’到家方知僧已逝矣。未几,倭至,男女死者九十余人。清初,海寇躏焉。至今乡人犹思其言。”传闻圣僧湛精道术,善谈玄妙,知阴阳变化,能显神通,兼精岐黄之术,闲来悬壶济世,不取病家分文。圣僧圆寂后,邑人咸感戴其德,故建庵塑像奉祀之。每当其诞辰(荔月朔日)及清明节,从闽粤之云霄、东山、平和、饶平、潮安等地暨本邑来此礼拜“佛公”者络绎不绝。 登临绝顶,远眺东南,海天相接,银波闪耀,俯瞰郊原,阡陌纵横,清溪似练,农舍鳞比,林莽葱蘸,宛如一幅秀丽之乡园画卷。 斗山胜迹骚人雅士向多吟咏,颇多佳什,至今尚脍炙人口。如黄开泰《同治戊辰仲春游斗山》(载《醉吟阁诗存》诗云: 烟岚缥缈绿成茸,策杖留连野趣新。 丽日呜禽千树暖,幽花映寺四山春。 涧滨鹤影栖危石,云外钟声隔俗尘。 若许偷闲常到此,泉林舒肃乐天真。 邑人林壬(清光绪间翰林)偕马近光、吴梦丹等人于光绪丁亥夏杪同游斗山时亦有《斗山唱和录》纪之(诸吟咏见本刊第一期)。 斗山寺从始建迄今已400余载,几经修葺。清光绪壬寅午(1902年),又一次由西潭乡长募资重修。近又经修缮,这所古寺,正以其新貌迎接游人观赏。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诏安文史资料第一至二十期合订本第一册》

本书收集了有关诏安的革命斗争、历史人物、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包括沈亚练革命斗争事迹、五先烈悼词、丹诏小学简史等。此外,还介绍了诏安县概况、解放诏安城等历史事件,以及一些文化考据和人物传记。

阅读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