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港村茶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988
专题名称: 高港村茶场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57/001
起始页: 0072.pdf
专题类型: 区域

专题描述

高港村茶场。1964年底备地60亩,1965年春季种上茶苗;设场长一人,下设会计,出纳,保管各一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扣除生产成本和锐及公共积累外,按劳动工分计出劳动报酬。1965年后继续备地,适时又种上了茶苗,到1985年,茶叶面积170亩。1968年开始生产茶叶。当制茶季节时,县政府派来技术员,从采摘至烤茶、包装各个操作过程作出示范。经过几年实践,村民初步掌握了制茶技术。1978年后,村茶场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厂长责任制,选有科学管理经验的人任场长,60%场员由原来生产队选派,40%场员由场长招收。下设三个组,负责管理茶叶生产,实行分片分段,建立生产责任制,年终统一分配,按劳计酬,1985年出售给国家出口茶叶全劳力平均收入500元,最高收入800元。生产工具也起了很大变化,用电动滚筒杀青机代替了用鼎炒青,由原来用手工筛茶,改用电动摇青机,电动揉捻机,代替了手揉脚踏,改进了操作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逐步走上机械化,电气化。以防为主,治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夏收结束时对靠近田边的茶园进行预防,以防治病虫害的侵蚀,以前一年四季只施一次肥,后来改为四季在采摘后一季施肥一次,减少肥效流失,促进茶叶生长。个体茶叶生产,1982年,进行经济改革,茶场由专业户联产承包,年产毛茶22吨。并将村中百分之十三的山地按人口均分作为社员自留山。生产关系变革调动积极性,获得了个体茶业高速度发展。1985~1990年,村民家家利用自留山垦植茶园,全村平均每人产茶50公斤。农户与茶场种茶面积共有730亩,年产毛茶85吨。茶叶品种有毛蟹、黄旦、铁观音、竹叶奇兰、八仙茶、白叶单丛等品种,其中铁观音、奇兰品种种植面积约占20~30%。至2015年,高港村有280户共1200人,家家户户种茶,共种茶4000多亩,年产茶叶1000万公斤,产值1600万元。其中,种植白芽奇兰2000亩、铁观音1000亩、肉桂、金观音、丹桂、黄旦各300亩。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讲述南靖县的抗灾和革命历史; 第二部分史海钩沉,探讨南靖县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部分本地风情,介绍南靖县的茶业、土楼和民俗风情; 第四部分家风家训,讲述南靖县的传统家风家训; 第五部分靖商风采,介绍南靖县的商业发展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