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台围炉习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614
专题名称: 浦台围炉习俗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34/001
起始页: 019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除夕中午或晚餐,全家男女老少围桌吃年夜饭,俗称“围炉”(或叫“团圆饭”),象征兴旺发达。围炉就是在用餐的圆桌底下摆一个木炭烘炉,炉外放一圈竹桶箍,全家人围坐在烘炉周围吃年夜饭,也有在火锅旁围坐的,取团圆美满之意。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和讲究,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或青菜,叫“长年菜”,萝卜也不可少,浦台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食品。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象征齐全完满,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家人外出工作确实无法回家参加围炉的,家人则留其座位和一套碗筷,以示存在。漳浦县古雷等沿海地区在围炉前后还有烧稻草风俗,杜浔地区在炉边除套竹篾圆箍外,并在炉前以新扫帚向内连扫3次,然后把扫帚放于圆箍边,以兆广积财源,饭后离席时,要燃放鞭炮,谓之“辞岁”。围炉结束后长辈分给晚辈压岁钱,或晚辈赠长辈,以红包装现金,俗称“红包”,并说些吉祥话;浦台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和张数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好事成双,大吉大利之意。领完红包后一家人欢谈,或熬夜打牌,或观赏电视节目,小孩子则与堂表兄弟姐妹们或小伙伴放烟火玩耍,坐以待旦,谓之“守岁”。 除夕煮晚饭时要先盛一碗饭并插上春花称为春饭,或称隔年饭,到初五煮早饭时放一些隔年饭在里面。“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纸剪的春花,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还要在大门边、厨房各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家运吉利,节节高升之意。有的人家还要购买新扫帚。当晚要焚香张灯,全夜长明,从初一至初四,每晚全夜都要点长明灯至天亮。台湾农村一些地方在围炉后还有“跳火囤”之俗,将稻草、蔗叶点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员面向正厅,依长幼次序跳过火盆,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跳火时口中还要念些讨吉利的顺口溜,如“公担金,婆担银;跳入厝,代代富。”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发财。漳浦有些地方的农村在围炉后有“过火群”之俗,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燎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台湾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另一种颇具人情味的“避债戏”习俗,从除夕夜开始,一些寺庙要祭神演戏,那些负债无法还清的人,为躲避债主上门追逼,便可躲到庙里看戏,依照风俗,债主不可到戏台前找人索债,否则会引起公愤,如此,欠债的人也可以在庙里躲过年关,一切债务只好在明年元宵过后再说。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