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西村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261
专题名称: 绥西村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3/001
起始页: 0119.pdf
专题类型: 区域

专题描述

绥西村原来十分荒凉。在县城西隅西湖之滨,曾经是瓦砾遍地的废墟,因为原先清朝富豪们的花园楼阁,于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阳历1865年2月16日)太平军攻破漳浦城时被付诸一炬,夷为平地,只遗留“后楼”地名,和几个用三合土筑成的鱼池,积满污水,以及一头架在池中,一头架在岸边的“水阁”遗迹。小时(三十年代)我从那边经过十分害怕,因为传说池中有水鬼,那原是水阁的池中石柱被说成是钉着水鬼的“石钉”。还有一片土墩,据说下面便是“骷髅堀”收埋着无数死于战乱中的遗骨,亡魂出没于这一片废墟上。清未的战乱,继之以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真是满目疮夷。 绥西村(行政村)有西湖、埔顶、西门三个自然村,住民原来大都务农。有部份村民早先原非农民,他们住在西街的三房巷、打锡巷、龙亭巷、金芳巷、许官巷、驿内巷、造花巷、街仔前一带,成份复杂,有地主、商家、小职员、小贩,以及打零工、“挑大路担”的贫民。土地改革时,地主改造为劳动者,贫民分到土地,商家也有因经营维艰自愿转入农业的,于是,这些市镇居民成为农民。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資料第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妇女社会地位转变、投身革命的漳浦妇女、下垵女民兵、在外地工作的漳浦女英、台北的两位文学科学姊妹卢慧贞和卢慧兰等内容。此外,还包括金浦晚霞、教育、乡(镇)村春秋、政协委员风采、民间艺术、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