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法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236
专题名称:
法币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2/001
起始页:
0015 .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法币。民国初期,中国银行的十元钞票相当吃香,因其背面为红色故称“红底”,票面印有“凭票向本行兑银元十元”字样,持有者认为有保障,当时交通不便,而且治安欠佳,出门带银既笨重又危险,所以大家喜欢将银元兑换钞票,每元要贴上几分钱,称为“贴水”,一些有余款暂时不用的(尤其是妇女的私房积蓄)也都喜欢换“红底”钞票收藏。民国廿四年十一月四日起,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以“中央”、“中国”、“交通”(后来加上“中国农民”)四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以法币收兑银元和民间藏银。虽然钞票已不可向银行兑银,而钞票的使用价值稳定,老百姓还是乐意将银元兑换纸币,就是华侨黄奕注在厦门开设的中南银行所发钞票,其信用也与法币同等。在实行法币政策的同时,还允许地方银行发行小额钞票为辅币。民国廿四年福建省银行成立(在漳浦西街设有营业处),发行五角、二角、一角三种辅币,与法币相辅流通。当时一角可兑三十多个铜元,而一个铜元可买一条油条,三个铜元(一分钱)可买一个肉包子,有的小孩投出一个铜板,说“花生米买半镭,瓜子买半镭”,小贩並不厌烦。如果有五分钱,可吃一碗著名的“采和香”扁食或汤面了。抗战期间,通货膨胀,法币币值一落千丈。至民国廿九年(1940年),福建省银行发行的一角辅币首先失去作用。翌年,五角辅币被撕成两半,每半张当一枚铜板使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绥安县的兴废”、“旧社会漳浦金融杂谈”、“陈克仁传略”、“高登的崇高气节”、“天地会源自漳浦”、“墓坑图象文字石刻”、“浯江的文物古迹”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