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丧事风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223
专题名称: 漳浦县丧事风俗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0/001
起始页: 0067.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漳浦从前风气闭塞,有很多陋俗,尤其办理丧事,有许多弊例:一、大事铺张,富贵之家,吊丧者纷来沓至,多有赠仪。最苦的是一般人家,办丧事本是一件痛苦事,却有人幸灾乐祸地来凑热闹,有时全村的人不论男女都跑到丧家吃饭,一直到丧葬完毕,就是俗语所说的“全社塞灶门”,丧家还要办酒席款待帮忙的人,就是帮闲的也可以混迹其间。(只有那无子无女无财产的孤老死后才让人替他雇两名或四名“土工”抬出草草埋葬,被认为是最“歹命”的)。一般人家办丧事都要负债,只有用“父母债快还”这句俗语来自我安慰。二、择日:尸体要经大敛、小敛而后入棺。入棺、成服、卒哭、出殡都要择吉日良辰,宁愿将尸棺留在家中,迁延时日,多加糜费,也不肯从权处理。对这种风俗,连成书于封建时代的《漳浦县志》也斥其“悖理殊甚”。三、“风水”:富家惑于“风水”,就是一般人家也多有郑重其事的,不惜用巨额款项求购“吉穴”,望能庇荫子孙,有不得“吉穴”不罢休,宁愿贮棺待葬,也有葬而复迁的。“风水”冲突事件层出不穷,有的甚至酿成“家变”(械斗)。对此,就是清朝的学者(雍正朝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漳浦人蔡世远也加以驳斥,他在《丧葬考惑》一文中说:“……其至愚者,则阴谋横据,相争相夺,以为福在是矣,不知其为祸基也”。又说:“此乃后来术家欲藉此挟凡为子孙者不敢不遵信而延请之,阴以诱其厚利,阳以得其奉迎,不知其为害之深,至死者不归土,而生者不得相和,皆此说误之也”。在科学知识还未发达的清初,有织之士对这种陋习也抱否定态度,而在这科学昌明的现代,竟然还有人复古。所以移风易俗现在仍然是提倡精神文明当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四、闹丧:出嫁后的妇女死后在入葬前要请她娘家的长辈来为她的棺材“封钉”,否则娘家便要大兴问罪之师,用意在验明有无冤死,这在旧时代具有防止妇女受虐待致死的用意,因为那时政府不能保障妇女权利,只有由“外家”来维护已婚妇女的安全,这个办法可说是民间一大创造,但后来发展成为“外家”勒索死者亲属的手段,有的竟乘人之丧无理取闹。现在已是用法律保障人身的时代,而此风在个别地区还有待革除。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本书收录了革命史资料、民国史资料、海峡两岸血缘探索、艺苑之花、地方史探讨、人物、风物、风俗、民间说、自然灾害记录等20多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