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特殊的方言、忌用语风俗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221
专题名称: 漳浦县特殊的方言、忌用语风俗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0/001
起始页: 006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漳浦方言是闽南话,即“河洛话”,据说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五十八姓南下的汉人留传下来的,属于中古汉语,所以一些唐、宋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已不能合韵,而用闽南音却能合韵,闽南话有一些用语,如称筷子为“著”,称汤匙为“调羹”,称瓮为“盎”等,与古汉语相合,所以闽南话大都是有字可写的。但漳浦也有一些特殊方言,如说事情还无头绪为“未胶里罗”,时候未到为“艾罗高”等,由于无字可解,被传说为古时少数民族所遗留。也由于受华侨影响,方言中央杂一些外来语,如称大衣为“屈”,称灯为“滥浮”(限于一种英国产的灯),市场叫做“巴刹”等。 漳浦现在还有人按照过去习惯,对与葬、死有关的字眼因禁忌而改口,如称死人为“老去”或“过去”“无法”‘称殡葬为“出山”,葬穴叫“金井”,棺材叫“大厝”,盖在死人身上的布叫“大被”等,结果真的老、无、出山、大厝、大被等都变成不吉利的词语,有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以致发生龃龉,令人啼笑皆非,现在有的人对这类浦语还很慎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本书收录了革命史资料、民国史资料、海峡两岸血缘探索、艺苑之花、地方史探讨、人物、风物、风俗、民间说、自然灾害记录等20多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