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字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唯一号: 130734020230000049
专题名称: 白字戏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07/001
起始页: 0054.pdf
专题类型: 专题知识

专题描述

白字戏流行区主要在新圩公社玉山大队。解放前绵治大队和沙建公社的上樟、汰内、沙建、上坪等大队也曾流行过。 玉山大队(即白玉社)地处华安、安溪、长太三县交界,海拔600多米,有136户、837人,该大队几乎都姓林,是本县仙都上宅林氏七世来开基的,至今在玉山衍传二十七世,大约在南宋末期开始在玉山生活。 据调查,在封建社会,白玉社林氏每三年逢仙都“仙妈”祭祀时,都要回去“酬香”。在“酬香”前几个月就请艺人师傅来社教一批十一、二岁的男童学戏和唱曲,所学戏曲当地称为白字戏仔(属南管)。白字戏仔只有二个角色、剧情简略,学过的剧目有《唐二别妻》、《桃花过渡》、《补瓮》、《管甫送》、《番婆弄》、《陈三留伞》。演唱的曲调有《十月怀胎歌》、《长工歌》、《病囝歌》、《相骂歌》、《守寡歌》、《担水歌》、《补瓮歌》、《灯笼歌》等民间小调和大曲。 演出形式是落地扫,用胭脂水粉化妆,服装自制,演员在台上的表演有特殊的观音指和朝天指表演手段。表演动作大都是连续性的,象二人转一样,既要表演动作又要演唱,后台的人自始至终给前台的人帮腔,一帮到底。 白玉社的大埔和后垄山流行北管,也是为了每三年回仙都酬香而演出,北管只有清唱、没有表演,后垄山学过的全出戏文有《庵堂会》。使用乐器有头弦、有胡、翘手(短柄月琴),北弦(北三弦)。打击乐器有大锣(直径约80公分左右)、板鼓、堂鼓、倒板、大小钹、小锣铜钟。用普通话演唱与对白,声腔有西皮、二黄等,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弦乐的“头弦”,击乐的“大苏锣”,管乐的“头号”,这三种乐器的独特的乐曲伴奏构成闽西汉剧的特有风格。玉山的北管具备了前面二样,头号惯用于两军交战、法场问斩的场面烘托激烈气氛,而清唱没有武打和表演的场面,所以没有用“头号”。所以说玉山的清唱北管是闽西汉剧的清唱。现在几乎绝响。 玉山白字戏仔只有两个角色,剧情简略,打击乐也简易,不能制造浓重气氛,没有新剧目。解放后破除迷信,不需要带戏去酬香、又缺乏组织,所以渐渐失传。虽然五十年代初期曾经到漳州参加专区会演,可是简陋的白字戏仔斗不过新崛起的子弟戏(芗剧)。北管是一种清唱形式,唱的是普通话,这种艺术形式在当地更无感染力,难以衍传,所以白字戏仔(属南管)和北管渐渐在玉山消亡。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八辑》

本书分为华安春秋、古今人物、畲村史料、宗教述闻、艺苑巡礼、史学商榷、旧事重提、风物杂记、意见交流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