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民俗入门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640
专题名称: 漳州民俗入门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268.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新郎娶回新娘后,还得再经过交拜,入房、探房、祭祖、下厨、奉茶等一系列程序,最后才宴请亲朋。新娘到家了,先在轿内坐等新郎“上头”。新郎“上头”仪式同样是在厅中的“筊liǎ”上面进行,吃十二碗甜圆仔以后(象征性地用筷子动一动),父母备一套洁白内衣裤在前胸后背比划一番,作为新婚之夜的睡衣,再拴上六边形腰肚,父母往兜里塞进红包,然后由父亲举着画八卦的米筛盖在头顶上,母亲搀扶,带入新房,安坐床沿。这时,竹匾要搬到外面新娘轿前的地上,当婆婆的和孩童搀新娘出轿,踩着竹匾入门,当公公的举米筛盖顶,即所谓“不见天不着地”,入门后搀进新房,坐在新郎右侧。新郎见新娘入房,要到门边接过父亲手举的米筛,放在衣厨顶上,待新娘坐稳后,才亲手掀开蒙在脸面的花帕,在“送嫁姆仔”指导下,做一些头碰头,耳贴耳等亲昵动作。当然,前面的一系列程序都离不开“送嫁姆仔”,她一直跟随在旁边,每一个动作都有几句吉祥语,引发欢声笑语的场面,诸如“铅(缘)线掖门前,钱银赚没停;铅钱掖上高,生囝中状元;铅钱掖门后,新娘囝婿吃到老老老。”送嫁娘的“水平”高低就在这些类似戏谑的话语中表现的。一对新人彼此直面相对后,母亲送进甜面线汤,甜猪腰猪心,吃完后,再于新房里办“水婚桌”,十二盘菜肴,夫妻对饮。“吃”的仪程完毕,收拾停当等候“舅仔探房”。所谓“舅仔”是新娘家来的小男孩,一般是新娘的小弟弟,“舅仔”入房后坐在新郎和新娘之间,亲家母送来甜面线和两颗鸡蛋,请“舅仔”吃。“舅仔”还要对新房里新家具摸一摸,看一看,据说带来吉利。“舅仔”探房后,男女傧相来到门口,请新郎新娘出房,古称“出厅”。 漳州地区婚娶“出厅”礼拜仪式,是先神明后家庭。新郎新娘步出新房的第一站是到供奉神佛的案前,拈香拜天公、拜家里所供的神像,再拜祖宗神位。有的还要出门拜社里大小庙宇、祠堂各尊神牌。拜完神佛拜父母,父母亲分坐在八仙桌两侧的椅子上,新郎新娘下跪叩首。接下去新娘奉茶,所谓奉茶,用盖杯置于红盘子上,杯里是桂圆茶或红枣茶,新娘在新郎陪同下,手捧茶盘,对婆家长辈,一称呼,如“×叔公”、“×婆”,一鞠躬,长辈一般不喝茶,只用汤匙在杯里搅动一下,然后掏出红包放在盘子,依辈份向尊长逐一奉茶。奉茶完毕下厨房,农村里甚至还要看猪圈鸡栏等处。完事后喜宴开始,新娘一般在酒过三巡后就离座。若依旧例,新娘得坐房三天,民国建立后,旧例开始变通,只坐一天就可以出房。又有一章竹枝词咏道:“出厅旧例是三朝,观礼人如趁怒潮,谒祖拜茶入厨灶,高堂燕归古风超。”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