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的文、白省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631
专题名称: “分”的文、白省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156.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漳州方言字一般会有文、白两种读音。什么情况下读文音、白音,似乎又很难界定,只能以具体字来分析。 “分”字的文音读fēn,是现代语音的转读;白音发būn,是方言的本音。 漳州方言“分”读文音时,一般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如:“秋分、春分、时分、三分、十分”等等。杜甫《八阵图》一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中的“三分国”是一个特定名词,所以发文音。但是同样是杜甫的诗句《咏怀古迹》:“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里“三分”的“分”字做“分割、分开”用,属动词。就应该读白音。“分”在方言中发白音的,还如:“分开、分离、分手、平分、对分”等等。 话虽如此说,但也不尽以词性来划定文、白音的。如,《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文、白两读均可,但以文音较常见。又李白诗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亦是如此的情形。上举杜甫《咏怀古迹》一诗,也有人主张读文音的。文、白的混读似乎没有十分的肯定或明白的限定,随意性较大。 在古典诗词中。特别是作为格律诗的韵脚字,“分”的文、白音就显得很关键。列举诗例加以说明。 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滚香幸见分。 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 诗中韵脚字“云、分、军”,现代语音分别是“yún、fèn、jūn”,是不押韵的。读起来不好听。如果用漳州方言“hún、būn、gūn、”来发音,就十分合辙。 李商隐《漫成五章〉其三: 生儿古有孙征虏,嫁女今无王右军。 借问琴书终一世,何如棋盖仰三分。 同样,韵脚“军、分”也要用漳州方言音“gūn、būn”来读才能押韵。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漳州方言中的唐音。 但有时也会出现文、白音都能合辙押韵的。如杜甫《上卿翁请修武侯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一诗: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 作为韵脚字“闻、分、〓”,其方言文读音与现代语音相近似,分别是“wén、fēn、fèn”可押韵,用漳州方言白音“bbūn、būn、pūn”亦合辙。 从上举文例和诗例可以看出,漳州方言字的文、白音在实际运用上很难判定,大抵习俗上的读法一般是可行的。 (李竹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