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630
专题名称: 肥皂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152.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肥皂的闵南方言是“雪文”。据说是外来语的音译。译得如何,姑且不论,如果让一位外地的朋友看“重文”两字,无论如何是不解其意的。译文讲究雅、达、信,我想,“雪文”的音译是没有达到的。既然音译未能表达事物的本义,何不另辟蹊径,扰如TV不译“稊米”,而直呼电视,快捷明了,有何不可! 事实上,在古代已称呼肥皂为“番枧”,可见肥皂为舶来品是没错的。前人喜用“番、洋”字来称呼外来的东西,如以“番暮”称“地瓜”,以“洋火”称“火柴”,但似乎不用音译,这是对的。青译除了用在地名和人名等专用名词外,一般还是以意译为主。这正是我反对以“雪文”译“肥皂”的原由。 枧的汉语语音jiǎn,闽南方言音giǎn。视的方言本义就是肥皂,用“番枧”来称呼肥皂是古汉语的专用,闵南方言可参考“雪文”的音译,以“枧扪”来取代之。用“枧”来“扪”洗,比“雪文”来得直接、直观,起到指物兼功能的效果,比没有实质意义的“重文”来得传神。为了闵南的规范用字,请用“视扪”,不用“雪文”。(李竹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