跍古或跔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629
专题名称: 跍古或跔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8/001
起始页: 0147.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漳州一带过去流传过一则讽利私塾充生的方畜笑话,烦有意义。讲的是有一位乡村的私塾充生,不识“岛’字的读青,想当然的认为:“岛”字是一只鸟蹲在山头上,应该读kú。于是,这位先生在这间乡村学堂一kú就是三年。后来,来了一位新教员,依据正确的读青dò教学,没想到遭到家长的反对,说他读镨了,将他盘走。俗话说:“一kú三年,一岛就倒’.这就是指这件事。 同样.在闽南方言的用字上,也常有这样长期误用的例子。这里要讲的正是kú的用字。就我接触的几本闽南语辞典来看,均以“跔’作为kú的用字,这是想当然的误用。距的现代语音为扣或qǔ。第一个音义是指人或动物手足的关节,因天寒筋脉抽搐而导致不能屈伸,也就是漳州方言所说的“脚跔(giù)筋”。汉代许慎的《说丈解字·足部》释道;“趵,天寒足两也。”徐锴《说文系传》注曰:“筋遇寒不舒也。”朱骏声在《说丈通训定声》说的更明白:“苏俗所谓膀牵筋。”先秦古籍《逸周书·太子香》写遭:“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师旷曰:‘天寒足趵,足以数也。’”“趵”字的第二个青义足作“行”解。《集韵·庵韵》:“跔,行貌.”这也同“kú”捱不上边。因此,将“趵”作为“蹲着”来使用,是有失考虑的。 漳州方言的“kú”,应该是哪一字?有三字似在考虑选用的范围内。第一字是“蹲”。它有“虚坐”一义,表示两腿穹曲如坐,但臀部不能着地。杜甫《东屯月夜》有:“数惊闻鹊噪,哲睡想猿蹲。’可惜,它的音与“kú’相差杖大,可以排除。第二字是“趶”,青wù,表示蹲看。《集韵·足韵》:“趶,距也。”但“琚’是“垂足实坐’,不是“虚坐’。故菁虽与方言青相近,但字义却不对头,也应在排除之列。第三个字是“跍’。音“kū’,《广韵·横韵》释道:跍,蹲貌。”没其体指的是“实坐’或是“虚坐”。还好有《五台会兄》一戏曲文句可坐实所指,词曰:“手扒栏杆过桥嘴,但见乌鸦跍几堆。”乌鸩的“蹲”是“虚坐”的,因此“跍’字作为方言“kú”的用字无论在字音或字义方面都是符合的,准确的。 “跔’作为方言“kú’的用字,使用时问已经很久了,不只是文前所说的三年,但用错了就要改。要“kú’请用“跍’字,勿用“趵"字,以免“kú”错了。 (李竹深)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

本书收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委员会提案与文史委员会编写的芗城文史资料第十九辑,内容包含了前言,故地踪影,往事寻踪,人物春秋,姓氏选登,民俗记述,台岛践履,文献集萃,后记等反映漳州市中心城区的人文地理、物产风俗,反映社会的风貌。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