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542
专题名称: 除夕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1/001
起始页: 009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除夕,即大年夜,漳州方言称“二九瞑”。 据说除夕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腊尽时日,老祖宗宰牲祭祀苍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了夏朝,此俗遂流传下来,成为传统节日。 据有关史书记载,最早提出“除夕”是西晋周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而后守岁又传为习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对开封守岁的情景曾写道:“是夜,禁中炮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漳州民间对于“除夕”的习俗,也基本按古例而行。除夕当天午后,先祭祀祖先,供奉“年饭”和各具寓意的十二碗(盘)菜肴,表示来年十二个月天天丰足,日日富余,还上供年糕(意为年年高升)、发棵(意为发财致富)、柑桔(意吉祥如意),并且在年饭和糕棵上面各插上一支用红绿纸制作的“饭春枝”,表示辞旧迎春之意。 除夕的晚餐,民间颇为重视并有许多习俗。全家老小都围坐在一起,俗称吃“团圆饭”,也称“围炉”;这时,若有某个家里成员外出未归的,也要留个空座位并排列碗、筷、酒杯,表示他的存在和对他的思念。“围炉”吃饭时,桌的中央(有的在桌底下)置一烘炉,炉里盛着炭火,炉门贴一圆形小红纸,旁边放着一把竹扇(竹扇面上也贴一红纸)。“围炉”吃饭期间,不许说不吉利的话,并要求对每个菜肴都得尝一尝,即使平时不敢喝酒的妇女,也得象征性的沾一点;“围炉”的菜肴,有几项必需具备的,以寓吉祥富足之意。如肉圆、鱼圆,寓以全家团圆;蒸鸡或烧鸡,象征为展翅高飞;萝卜(俗称菜头)意为吃了好采头;豆腐韭菜,谓之豆腐韭菜春,吃了岁长久,年年春;吃蚶,意为富足有余,并要求吃蚶后,将蚶壳撒在床下和门后,边撒边念道:“掖(方言上,撒的意思)蚶壳钱,明年大赚钱”,仿古例把贝壳当为钱,蚶壳放在床下或门后,象征发财致富。 除夕“围炉”时或吃完晚餐后,长辈要分给未成年的晚辈一个“红包”,也称“压岁钱”,这也是仿古习例。古时在除夕之夜,长辈用红丝线串钱,置于自己的孩子卧床下,因之称“压岁钱”。不过现在己改成以红袋子装钞票给“红包”,并扩大到亲戚之间互相给小孩馈赠“红包”了。还有些古例,如“围炉”之后烧“灯猴”(古时候没有电灯,以竹子做架,上置一小盆子装花生油,用一根或几根灯芯浸在油里点火照明,民间叫灯猴),烧后取其灰放入家里烘炉里,长辈念着:“灯猴烧成夫(方言灰读夫),厝内逐项有”。又如用红绳扎二整支甘蔗,倚置大门后,寓意是来年佳境有如甘蔗节节甜。还有,于“围炉”后必须留宿饭和酸菜(即盐芥菜)于明年,谓之“过年饭”、“长年菜”,然后把家里的水井封盖起来,这些都是寓以“年丰有余”,“盖井敬土”的愿望。 此外,在旧社会漳州还有个讨债与躲债的特殊习俗。通常是欠债要于过年前清还,除夕之夜便是当年结帐还债的最后期限。因此,除夕晚上,财主都要分派所有夥计,手提灯笼四出收帐讨债。而这天晚上漳州城里的府城隍庙(今延安南路与修文东路交会处)按例公演戏曲,并依习俗在演戏、看戏期间,不许盘索债务,这样恰恰给一些负债无法清还的商家、小贩和平民有个躲债的场所,所以除夕晚上城隍庙演出的戏,被誉为“躲债戏”确实不假。过去有个文人对此特意写副春联:“前逼后逼逼讨钱,东躲西躲躲过年”,指的正是除夕夜晚讨钱躲债的情境。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漳州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以及漳州的风土人情,特色及习俗,其中分别记述了日军飞机滥炸漳州的罪行、菲律宾“华友”战斗英雄陈增棍自述、漳州解放初期群众文艺工作概况、漳州图书馆史略、唐宣威将军昭应侯许天正传、历史上的丐户和漳州乞丐营、端午节及其习俗、漳州市区路、街、巷的演变……黄叶沱张胡山汤怀亮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