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圩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唯一号: 130734020220000532
专题名称: 天宝圩场
其他名称: 原名:京元市仔;现改称:天宝农贸市场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0/001
起始页: 0071.pdf
专题类型: 其他

专题描述

天宝圩场(原名京元市仔,现改称天宝农贸市场),位于九龙江西溪中游、芗城区天宝镇辖内。它北邻华安县、西连南靖县,东倚漳州市区,居于二县一市的中心地带;由漳州西行的国道319线是从其边缘通向南靖、平和及闽西各地,是漳州地区通往闽西南的必经之地。由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邻近地区物产丰富,因此,四方商贾来往频繁,土特产交流贸易日趋繁荣。据民间传说,这个跨二县一市的大圩场自古有之,但始于何时,谁也说不准。据明代《南靖县志》载:”本县带办天宝税课局,岁办各色课钞壹千陆百陆拾锭肆贯陆百玖拾壹文。”从这里可以证实一点,天宝圩于明代之前则已形成并有官方赋税入库,其规模已超过一般。最近笔者访问了这个地区的几位老人,据他们介绍并加以证实是这样的:很早以前天宝圩邻近还有几个小圩场,如后垅圩、浦仔圩、山坪圩、茶铺圩、楼仔圩、南山圩等。这些小圩都是由邻近几个小山村的农民,约定日期,把自己剩余的物品拿来圩场上互相交换,主要物品有大米、杂粮、食糖、竹木手工制品等等。当时交换的形式和一般换算标准是:三斤米换一斤鸭蛋或一斤鱼:五斤米换一斤猪肉:二斤米换一斤红糖:五斤米换一斤花生油;理发一人一次一斤米,儿童减半:蔬菜之类的东西随行情由买卖双方自定。这些山村小圩场的存在,就当时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偏僻农村是必要的。因此,在宋、元两代仍然延续不变。 明代期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道路交通逐步改善,山村农民也逐渐把自己的土特产品挑到邻近较大的圩场出售,因而,处于平坦的天宝圩逐渐成为这个地区的中心交易圩场,圩场上也开始有了草棚、茅棚的出现,各种摊贩、摊位也逐渐归类排设,而后又由“地保”执掌管理和收税,南靖税课局代办天宝圩场的赋役、税课也就是从这期间开始的。

知识出处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漳州芗城文史资料第四辑》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芗城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