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青年社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唯一号: 130731020230000278
机构名称: 抗战青年社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61/001
起始页: 0025.pdf

机构描述

1938-1939年是诏安县抗日救亡运动最高涨的时期。当时,党外的广大青年的爱国情绪极高,极不满意国民党当局那种消极抗日和对抗日救亡工作采取包而不办的做法。自“服务团”无形停顿后,大家都迫切需要再有一个团体来组织和领导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时,正好县政府有一位年青的秘书龚健其很得县长宛方舟的信任和重用,他虽然是青年党人,但十分拥护抗战,也不满意国民党的消极抗日;他的周围还有一批青年朋友,如张源、沈步青、华松年、谢腾飞、沈家瑞、谢再祥、沈耀初、沈锡纯、徐士杰等,都是原“服务团”中重要的无党无派的知识份子,正在酝酿成立一个新的救亡团体。龚健其十分赞成,就以其有利的地位向宛方舟提出,最后终获得批准成立“抗战青年社”,社址设在中山路中段的某处2楼。成员约30多人。 当时,城区地下党支部的几位支委从“服务团”时代开始,就曾经和上述这一批党外青年合作,参加“服务团”共同进行救亡宣传,关系十分融洽。抗战青年社一开始备筹,党支部即向上级汇报请示,组织同意党员以个人名义参加,并有意通过这个公开的社团来团结更广泛的青年,建立城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好的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上级的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城区地下党员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原则下,先后参加抗青社的有林楠、沈秋生、许沙洛、郑重民、谢家群、沈士超、沈慕秋、林士彬,沈炳文等;同时加入的社会人士和教师有林仲姚、沈达材、沈炳华、沈光、林鸿翥、曾荣华等,阵容甚为壮大,但以我党同志和所联系的群众占大多数,成为该社的基本力量。由于党员觉悟高,组织性强,很得龚健其和张源的重视和信任,在抗日救亡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是发动城关几间小学和诏安中学的师生在每个星期六、日进行各项抗日宣传,几乎形成制度。救亡的歌声响遍大街小巷,街头演讲、街头剧、活报剧、漫画等应有尽有,取得极好的宣传效果。其次是大力支持出版《抗战青年》(铅印),共3期。支部同志和林仲姚、沈达材、林鸿翥等都写出有关抗战和纪念鲁迅的文章,宣传抗战必胜、投降必亡的救国道理,引起社会的重视。 抗战青年社一开始就是以地下党为中心力量而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社团。它不问党派,只有一个目标:团结抗日。大约经过一年多时间,县国民党的顽固派随着全国政治局势的逆转,也不容进步社团的存在,首先下令禁止《抗战青年》出版,接着查封青年社。 《抗战青年》被查禁后,沈达材等又利用县府与国民党县党部的微妙关系,在龚健其的支持下,再度以县府名义编辑出版《诏安县政半月刊》(铅印),除登载政府施政报告及法令外,还有大量篇幅刊登有关宣传抗日的时论、政论文章。地下党支部大力支持沈达材办好这份刊物,争取这个刊物朝着有利于抗战和团结的方向发展,同志们都亲自写文章充实其内容。大约出版2~3期,又因沈达材的被捕(其他事引起的)而停刊。 诏安城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过了极为曲折而艰难的道路,经受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在诏安抗日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诏安文史资料》第1-20期合订本》

本书为诏安文史资料 第四册: 第17-20期,内容包括纪念全民抗战60周年专页、文化天地、人物春秋、经济建设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宛方舟
相关
林楠
相关
沈秋生
相关
许沙洛
相关
郑重民
相关
谢家群
相关
沈士超
相关
沈慕秋
相关
林士彬
相关
沈炳文
相关
林仲姚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