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私立逢源小学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唯一号: 130731020230000177
机构名称: 漳浦私立逢源小学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7/001
起始页: 0104.pdf
起始时间: 1891年9月

机构描述

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9月,校址设在县城北隅新路尾(今实验小学校园内),由以英国基督教会为背景的“中华基督教浦邑堂会”创办。起初,校名称为“蒙学堂”,属于启蒙性质(方言为“新破笔仔),嗣后改为“书业院”,学堂第一任董事长为华人牧师吴封浚(又名吴坝,晋江人),副职是英人密牧师;第二任董事长为华人牧师杨约西(佛昙人),副职是英人越牧师;第三任董事长为华人牧师吴茂寿(鼓浪屿人),副职是英人莫亨利。直到1904年改校名为“逢源小学”后才设校长,现将历任校长姓名、籍贯、任职时间依次列表如下: 逢源小学初办时,教室是在今实验小学教学大楼前面偏西的那一排平屋(已拆建),东与孤儿院相接近(在实小最早校门左右),西靠近源梁医院(今实小新校门前的旷地)。起初,学制七年,校训是“仁、义、礼、智、信”。课程设置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手工、唱歌、图画、体操等。使用的教科书多是灌输一些崇洋媚外的资料,有的还摘取儒家学说中一些封建、陈旧的言论,以印证基督教义,使中国人容易接受,当时洋牧师所说的“孔子加耶稣,没有不可克服的障碍”,是洋人在华办学心理的真实写照。 辛亥革命后,逢源小学按照民国政府学制,采用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编写的课本,与其他小学不同的是高小每周加两节英文课。 民国十四年至十六年(1925~1927年)校长王达赐任内,建一幢土木结构的教学、办公两用兰层大楼,1925年开工,1927年落成,约1200平方米(已拆迁),成为当时全县一流校舍。 黄德庇初任校长(学监)时,曾聘请鼓浪屿英华书院毕业生黄铁印(本县前亭人)任英文教员。以后又聘请林笃信、英国传教士嘉牧师、南医生任课,教学上颇为出色。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于教会办学经费紧张,养正女校并入逢源小学。太平洋战争发生后,经费更为困难,1944年,逢源小学申请将初小部分改为绥北国民学校,使用原养正女校校舍,获准后,按公立学校待遇,绥北国民学校由政府拨给经费和员工食米,(当时货币贬值,公教人员主要靠政府每月发食米90市斤生活)。后逢源小学高小部分也经费无着,全部由县政府发经费和员工食米,绥北国民学校并回逢源小学。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书记述了回忆建国初期稳定漳浦地方秩序的情形、飞向光明、漳浦县土地改革运动、漳浦人民对东山保卫战的支援、1936年官浔“五月十三日事件”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