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一中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30731020230000102
机构名称:
漳浦一中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2/001
起始页:
0050 .pdf
起始时间:
公元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
机构描述
漳浦一中创办于公元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创办时,校名定为“漳浦县立绥安初级中学”,借东门外乡贤黄石斋道周先生讲学处作为校址。第一任校长余高坚,是福建省教育厅聘任的。 一九二七年春,学校改为委员制。蔡春晖、黄荣昌等先生为委员,蔡兼任校长。校址迁至城东榭圃今址。 一九二八年以后恢复校长制,叶嘉隆先生为校长。到一九三三年秋,继任校长的有蓝长泽、陈大道、黄仁圣(黄则吾)诸先生。 一九三四年春,黄沂浣为校长,改校名为“福建省漳浦县立初级中学”。当年秋季又改为“漳浦县初级园艺职业学校”。一九三六年春至当年秋,陈达元先生任校长。 一九三六年秋至一九四一年秋,经费困难,学校停办,沦为兵营。 一九四一年秋,在陈则蔡先生等人的极力筹划下,学校复办,陈则蔡为校长,招生百余人。一九四三年八月附设简易师范班至四七年,培养三届师范生百余人,他们成为当时漳浦教育界的骨干力量。抗战期间,曾迁校至漳浦县西区溪尾村(即石榴乡芳林村)。一九四六年秋,陈则蔡辞职,黄沂浣先生复为校长,一九四九年春,黄沂浣辞职,蔡启昌先生任校长。 漳浦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初期,蔡启昌仍任校长。 一九五〇年秋,人民政府派陈子义同志接任校长。一九五一年春由陈长泰同志继任校长。当时,配合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开展大宣传、大发动,搞得轰轰烈烈,师生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同学积极踊跃报名参加军干校,到军校深造。 一九五二年,黄宗锦同志为校长,增办初师班,招生五十人。 一九五三年秋,招收第一届高中班,学校扩大为完中,校名改为“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由校长许周泽主持学校工作。一九五四年后,县委相继派党员校长陈金龙、蔡地发、蔡新生、梁统业到校工作,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这时,办学条件虽然还很差,但师生目标明确,团结一心,学校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配合协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一九五六年秋,第一届高中毕业生41名,当年考入高等院校的24名,约占60%。一九五七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66名,当年考入高等院校的31名,占47%。从这两届高中毕业生的质量看,虽初办高中,条件较差,经验不足,但成绩却颇为显著,很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对以后各届也有很好的影响。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六年,学校贯彻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学习的自觉性更高。一九五九年高中第四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物理成绩名列全省第四。一九六〇年高中第五届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达90%以上。一九五八年秋,、学校增设速师班,招生90人。一九五九年毕业后,统一分配到全县各小学任教。这期间,我校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高中毕业生。现在许多校友正年富力强,在各条战线都是骨干,有的已成为专家、教授、工程师、著名人士,有的成为工农业生产战线的模范、能手,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祖国形势的急剧变化,神州大地的动荡不安,空前的灾难,摧残教育,严重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期间,学校曾几易校名为城关“五七中学”,“城关中学”、“漳浦中学”。一九七一年春至一九七六年又培养了四届高、初中毕业生。 一九七六年十月,我党粉碎了万恶不赦的“四人帮”、结束了十年内乱给教育带来的严重祸害。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漳浦一中与全国各地一样,再次获得新生,学校恢复为漳浦一中。这时,套在知识分子身上的枷锁被砸碎了,学校师生精神焕发,党的政策得以落实,学校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一九八〇年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学校领导班子得以调整充实,林丰年同志任校长,一批教学骨干被提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由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八一届成绩更为显著。初中毕业生的优秀率与及格率也逐年上升。几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地区体育战线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县优秀党支部,县工会工作、青年工作、妇女工作及报刊发行工作的先进单位。仅三年来,教职工受到各级政府和部门表彰的有119人次,其中全国表彰的有2人次,省表彰的有5人次,地区表彰的有17人次,县表彰的有95人次。一批批教学骨干与工作骨干也先后被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全校党员数从10人发展到41人,并于1985年6月,经龙溪地委宣传部批准,成立党总支,下设三个支部,由胡清南同志任党总支书记。由于学校注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才,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全优生、三好生逐年增加。校田径代表队多次荣获地区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前三名。队员戴春同学、粘玲玲同学于一九八五年参加全国重点中学田径传统项目分区赛,分别获得男子跳高第二名、三项全能第四名,女子800米第六名。林武强同学获得全国首届青少年“FD型”划艇比赛第二名,为母校争光。业余武术队荣获地区六届蝉联冠军。学校还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微电脑、航模、书法及武术,田径训练队。语文教研组还自办《读与写》小报,每期发行一万多份。学校还办起簿籍印刷厂和微生物实验厂,把教学、科研与勤工俭学密切结合起来。其中微生物实验厂荔枝保鲜北运和试制复方三十烷醇等科研项目受到部门及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并分别荣获龙溪地区行署一九八二——一九八四年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与支持。县电力公司、鹿溪糖厂、县弹簧钢板厂、县科委、县科协,县统战部、县丝钉厂、县合成氨厂等单位踊跃集资,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校友、爱国华侨柯汉扬先生慷慨解囊,八四年在我校设立“春晖奖学金”,激发了学生为四化刻苦攻读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校内外产生良好的影响。最近,柯先生又捐资数万元,在校园荷花池旁建造“春晖亭”,为美化校园增添异彩。 从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六年,由于路线端正,党的领导加强,政策落实,学校教学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设备不断充实,办学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尤其是一座由省、市、县各级政府投资的雄伟壮观的五层实验大楼,也已动工兴建,这将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带来新的生气。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绥安县的兴废”、“旧社会漳浦金融杂谈”、“陈克仁传略”、“高登的崇高气节”、“天地会源自漳浦”、“墓坑图象文字石刻”、“浯江的文物古迹”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余高坚
相关
蔡春晖
相关
黄荣昌
相关
叶嘉隆
相关
蓝长泽
相关
陈大道
相关
黄仁圣(黄则吾)
相关
黄沂浣
相关
陈达元
相关
陈则蔡
相关
蔡启昌
相关
陈子义
相关
陈长泰
相关
黄宗锦
相关
许周泽
相关
陈金龙
相关
蔡地发
相关
蔡新生
相关
梁统业
相关
林丰年
相关
戴春
相关
粘玲玲
相关
林武强
相关
柯汉扬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