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海关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1020220000129
机构名称: 漳州海关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6/001
起始页: 0026.pdf
地址: 漳州

机构描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次年厦门沦陷,厦门海关内迁,址在漳州澄观道门牌33号(七星巷东侧),这是一座洋式“番仔楼”,1937年10月15日开始办公,关长谢从周。嗣后,厦门市政府也内迁,在漳州大路头(厦门路中段)设立办事机构。抗日战争胜利后,海关和厦门市政府办事机构先后迁回厦门。海关在澄观道办公的时间不长,大约八、九年。之后,“洋楼”转为他用,人们仍习惯称之“海关楼”。 海关是国家对出入国境的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和征收关税的机构。明初,漳州对外贸易由泉州或广州转口(民间有海上走私贸易)。明隆庆元年(1567年),在漳州月港(海澄)开放海禁,设立督饷馆,征收出入口关税。明末清初,战乱旷日持久,清廷实行海禁和四次“迁海”政策,漳州对外贸易停顿,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内附,战事平息,但月港变为“凄草寒烟、一望荒墟”,从此一蹶不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四大海关之一(广州、漳州、宁波、上海),时漳州海关已不在月港,已为天然良港厦门岛所取代,漳州海关实际上设在厦门的岛美路头(即现在厦门市镇邦路),何时更称为厦门海关无考。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