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金箔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1020220000099
机构名称:
金箔厂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4/001
起始页:
0065.pdf
地址:
漳州市
机构描述
据传,古街金箔业源于南宋,它用于装饰寺庙宫观、神象、楹联、牌匾、屏风、古建筑等。南宋时,漳州被称“佛国”,有寺庙600多所,因装饰寺庙,金箔业应运而生。至今已800年历史。明清时,漳州大量移民到台湾及南洋等地区开拓,因思念唐山故土,事业有成后,把家乡的寺庙宫观、神佛象、祠堂、居宅、家具的模式移植到当地,并用家乡的金箔装饰,金箔销量不断上升。在太平军入漳(1864年)前后,东厢金箔业有100多家。主要分布在管厝巷、田下巷、打锡巷、大岸顶、浦头等地。 金箔的原料是黄金。黄金要打成金箔要经“打胚”、“打开”、“炕火”等七个工序。先用铁锤把金块“打胚”分成7块,每块约五寸见方,进行“打开”、“炕火”,后再用铁锤打成14片,进而打成28片、56片至112片,最后金箔的厚度是原金块的120分之1,比一般纸张还薄。每小两黄金可打成约一寸四方的金箔6000张。每张金箔都是千锤万打而成的。 据熟悉金箔业的前辈回忆,管厝巷陈跃记是金箔界老铺,开业于清嘉庆(1796~1820)末年,传到陈荣芳已五代,陈荣芳又传陈瑞记等三家。东厢较著名的金箔大户有陈振昌、蔡源兴、胡庆丰等十多家,大多集中在管厝巷一带。金箔的作坊称“金仔厅”,生产工人一般是十多人,多的二、三十人。因打金箔既要技术,又是重体力劳动,工人工资较高,上手工日工资二元银圆,下手工日工资七八角,比其他工价高出一倍。 清末民初是金箔业最繁荣时期,年产金箔约1500万张,每万张售银圆160元左右,或换黄金二小两。市场紧俏时,可售200银圆。年产值20多万圆。金箔销漳属各县,还远销江西、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及南洋各埠。海外的销售量占总产量的一半。 抗日战争期间,经济萧条,交通不畅,海运封锁,金箔业日趋衰落。解放前夕,金箔业只剩下四家。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荣芳
相关
陈瑞记
相关
陈振昌
相关
蔡源兴
相关
胡庆丰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