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厂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1020220000098
机构名称: 纺织厂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4/001
起始页: 0063.pdf
地址: 漳州市

机构描述

《漳州府志》载,唐时漳州被称“善蚕之乡,岁五蚕,吴越不能及”。明万历间有“漳纱、漳绢、漳绒等十多种纺织品,由月港出口海外”,漳州城乡“机杼之声相闻”,纺织业兴盛。清代东门古街出现一批布商,据业内人士说,光绪年间(1875~1908年)前后,有怡芳、长顺等10多家布商。商家采用放纱换布的经营方法,即派人挑棉花到农村,按一定比值向农村纺织户换回棉布出售。时古街还有印染作坊,专事印染色布和印花布、花围巾等。产品销售本地及闽西,部分远销台湾。 上世纪二十年代,布商改用沪产棉纱给织布户加工棉布,布料质量明显提高,销售量扩大,有镇东、经文、源裕、光裕、成美等20多家。三十年代初,布机开始换代,沪产铁木织机代替古老的木织机,布面幅度加宽,生产速度加快,质量又有提高。古街布商纷纷自置铁木织机生产,由放纱换布改变为聘请工人织布,又工又商,形成具有规模的“布市”。在古街织布业推动下,农村纷纷淘汰旧木织机,购置铁木织机。时城乡有铁木织机上千台,产品大部分在古街“布市”销售。 由于市场竞争,产品出现多样化,促进了质量的提高。古街布坊既生产单面与双面斜纹布,又能生产双纱双纺布;布料原是用人工轧光,这时又出现电动轧光作坊,轧出的布料光滑亮丽,可与沪产布比美。当时因织工工价低廉,产品成本低,又加上品种多样,质量好,具有竞争力,“布市”八方来客,生意兴旺。省内一些军服厂也专程到“布市”大批量采购。古街“布市”名闻八闽。 抗日战争开始后,棉纱来源紧缺。1938年厦门沦陷,只靠交通船从厦门购进少量棉纱维持生产。后棉纱来源断绝,在纺织户相继停产的困境中,古街布坊利用旧棉被翻弹成棉花,以古式手摇纺机纺成纱,又以旧木织机织成布。这种粗糙不耐用的布,被誉为“抗战布”而受欢迎。机修师傅张甫太通过模仿、革新,制出适合以旧棉纱织布的脚踏织布机,大大增加“抗战布”的生产及销售量。“抗战布”在抗日非常时期风行一时,人们以穿“抗战布”为荣,认为这是反抗日寇侵略封锁,克服难关的爱国行动。抗战胜利后,洋布、沪布大量涌入,古街纺织业再也无力倔起。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记述了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古城街路、史迹探寻、史事钩沉、古街史话等文史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甫太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