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府衙

知识类型: 机构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1020220000075
机构名称: 漳州府衙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6/001
起始页: 0067.pdf
地址: 中山公园

机构描述

漳州府衙是随漳州的设置而产生的。漳州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州治设于唐军入闽之初的屯垦处(今云霄火田乡),首任刺史陈元光。开元四年(716年)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境内)。贞元二年(786年),陈元光曾孙陈i任刺史,他将前任刺史柳少安看好龙溪县境内“大江南旋而东注,诸峰北环而西顾,山川形胜极佳”的建议报奏朝廷,请求将州治迁往龙溪,当年(786年)朝廷即准许漳州治所从漳浦李澳川迁至龙溪县芝山南麓的桂林村(今芗城区),小小桂林村从此成了历朝集州、路、道、府等官衙所在地,漳州府衙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却千年不易其址,这就是日后所谈论的漳州府衙。 漳州府衙,遗址位于中山公园,旧府衙遗迹尚有二处:一是府衙残墙二段,厚达1.2米;另一“肺石”,今立于公园南门左侧。原府堂高七丈,雄冠一时。宋朱熹于绍熙元年(1190年)任漳州知州,从此漳州府又有“紫阳古署”之称。 唐及五代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三县,军政长官称刺吏,府衙的设置已无从考证。 宋时漳州辖四县,新增长泰县。行政长官称知州事,简称知州。府衙前建鼓楼,楼中装有铜壶漏箭,用来报更计时,鼓楼外是一座双门楼,楼上挂篆书“漳州府”匾额,二门也有楣匾,东曰“崇仁”、西题“怀恩”,门楼通称双门。进入鼓楼,东侧是州衙,西边为钤司署(军事机关),这样的格局即所谓“文东武西”,文武官署相向对望,文武官吏同由鼓楼大门进出。府署内设堂,堂前有亭,亭后有园,有池,有月台,有隐室,历任太守多有修缮更设。朱熹曾在府前建亭,在府堂后建复轩、月台、象园,公余阅读其间。太守方来重修,年久而废。嘉泰元年(1201年)郡守方铨重建鼓楼,将飞檐延伸,覆盖于双门之上,又建堂,凿池,植花木。太守赵汝譡对府衙多有建树,凿池,筑台其外,更植柑数百株,名曰“憩堂”,后设花圃,又将前太守赵伯逖建的“安静堂”改名“同乐”,在象园旧址上建“君子亭”。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大致以历代胜迹、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三大部分构成,以县(市)区集束的形式展示,力图反映漳州古迹的基本分布和基础情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