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又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唯一号: 130730020230006629
人物姓名: 谢又秋
人物异名: 学名:镇江;字:又秋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79/001
起始页: 0027 .pdf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879
卒年: 1972
籍贯: 铜山(今东山县)
亲属: 谢友谦;杨赛云;张氏;谢振山(谢晓岗)

传略

谢又秋,学名镇江,字又秋,清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铜山(今东山县,时隶属诏安县)铜钵一户谢姓贫苦农民家里。因生父已有三个孩子,人多家穷,日食难度,便把他送给当时在铜山开店铺的诏安北关盐行里人谢友谦先生为子。 谢又秋先生青少年时期,正值清廷酝酿维新,民主思想在国内有所传播之际。他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对父亲的“捐官”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当官就要治国治民,治国治民就要有学识才干,捐官是一种腐败行为。因此。池决心靠自己努力奋斗入仕途。 统二年(1910)夏季,又秋先生毕业于福州法政学堂。回到家乡诏安,同朋友沈鸣春办振东高级小学,又与沈焕南到县城附近农村组织农会,但受到地主吴梦丹的嫉视,吴唆使一班地主呈诉县署,说农会“不利地权”,要求立即停办,当局予以支持。又秋先生变换形式,申请建立“劝业道”,被当局搁置不批。 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宣统三年,即1911年)的鼓舞下,又秋先生于6月间到福州找彭荫祥,遇到法政预科同学张芹,张说“荫祥行踪不定”,一直到8月间才找到彭。在密谈革命形势中,彭说:“革命不久将有大作为,漳泉一带要依靠你去组织行动”。又秋先生提出“无兵力”,彭说“到时自有人帮你”。 离开福州不久,到9月间,又秋先生接到福州来信说:“开学已久,速赴就学”,便又赶到福州去。彭荫祥把组织漳厦一带行动的任务交给他,并介绍他与同盟会干事钟南(湖南人)认识。彭、钟说:福州革命形势很好,但地方秩序比较纷乱,你赶快南下去。又秋先生便搭“海汀”轮船到厦门,找在省高师毕业的朋友钟岳,布置有关革命光复事宜。第二天赶到漳州找林者仁、陈亮、戴国桢等一帮同志,通报省城革命形势,组织响应起义。第三天下午又搭“海坛”轮船赶到汕头,了解广东起义情况,商量潮汕光复之事。而后回到诏安,组织有关同志成立农学讲习所,秘密联络农民,发动乡村丁壮以迎接革命起义。 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群起响应。11月7日,在福州的同盟会干事钟南来到诏安,同又秋先生一起会晤驻防诏安的新军管带(相当于营长)王得宝,秘密商量起义之事。9日夜,他们同王得宝去找知县韩克喦,迫他反正起义,剪掉辫子。韩看到革命形势高涨,答应下来。于是,在10日早晨,竖起革命旗帜,鸣炮宣布起义党员,但仍由韩克喦任县知事,又秋先生管司法,钟南管党务,王得宝管军政,林鸿管财政,将公局作为临时会议所,释放囚犯,张贴光复布告。这时,全县万众欢腾。 诏安光复后,经过研究,由王得宝派他们部队新军第一队(相当于连)到云霄,第三队到铜山驻防。12日,潮汕宣布独立,漳州、南靖、平和也相继光复。16日,福州来电说已于11月9日光复,大家都感到十分欣慰。 诏安虽然光复,但县城因陈、林两姓发生纠纷,城内与东关械斗。又秋先生多次出面调解无效,不得已由王得宝调回第一、第三队新军到诏城弹压。才使社会稍为安宁。后来因汀州尚未光复,省里电召王得宝带兵到汀州去,械斗又再发生,而且愈演愈烈。又秋先生电告省府,省府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委派陈为铫任诏安县知事。这时,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传来,又秋先生认为革命任务已经完成,自己又染病在身,便辞去司法科长的职务。 民国元年(1912年)4月,省城友人来电催促又秋先生到福州。又秋先生到福州后去找彭荫祥,彭已到南平任延建郡道尹;到都督府找彭荫祥的叔父彭寿松和郑祖荫(时两人分别任都督府参事会正、副长),都托故不见,于是产生“辛亥前交接的革命同志,一贵即多变为路人”的感慨。后来,福州发生彭寿松暗杀不同政见的同盟会员蒋筠和黄家宸事件,又秋先生感到人情冷暖,人心叵测,对革命前途产生怀疑。于是,同原有的一些同志商量,动员莆田、永春、泉州、漳州等地在榕的同志组织闽南同乡会,但因意见不一,没有办成,又秋先生却成了省城当权者注视的人物。那时,恰巧铜山马兆麟等人向省申请,要求铜山建县。闽都督府民政司长高登鲤要又秋先生任铜山县丞,又秋先生婉言推辞,后来,高的兄弟高登艇(当时任省财政参事)一再动员,说这样可能照顾家乡和家庭,又秋先生才接受了委任。 又秋先生任铜山县丞半年多,着力整饬社会治安,严厉惩办了明火执仗、打家劫舍的强盗(俗称“撞变贼”),使铜山社会日趋安宁。民国二年(1913年)6月,原满清官僚张元奇任民政长,要调又秋先生到沙县任知事,又秋先生恳辞不赴。于是,回到诏安,一面教育子女,一面在笋庄办启蒙小学,还与友人沈矩曾研究农学,试验台种甘蔗和棉花。对于政事,不予打理。 窃国大盗袁世凯倒台死亡后,在友人的鼓励下,又秋先生于民国六年(1917年)到广东,先后在潮汕和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靖国军、粤军、自治军、讨贼军等的工作,任过国民党中央党部干事、某部副统领(相当于团级)等职。后来,辞职回家,弃政从商,并继续办启蒙小学。 在又秋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大儿子谢振山(谢晓岗)思想进步,反对国民党右派,在其主持启蒙小学期间,同一批左派青年一起进行革命活动,支持十九路军反对蒋介石,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暗杀于漳浦赤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又秋先生的元配夫人杨赛云不幸逝世。翌年,迁居于东山县铜陵镇后铺山居住,并娶张氏为继室。 解放后,经历七十余载沧桑的又秋先生。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在东山县被尊称为“辛亥革命老人”。1953年,福建省文史研究馆聘任他为馆员。1956年,在东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东山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化大革命”中,又秋先生曾因致力保护铜山关帝庙而被批判,家中所藏数十幅珍贵书画和一些古玩也被搜抄一空,但他拥护共产党的意志并没有动摇。19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三),病逝于铜住宅,享年九十四岁,葬于铜陵之郊。

知识出处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東山文史資料第十一辑》

本书收录东山保卫战亲历记、回忆东山保卫战中苏峰观察所的耳目作用、东山·诏安抗日御寇(转载)、辛亥革命老人谢又秋、东山史人小记、东山华侨名人——曾启昌、钟馗正气画师艺魂——林少丹先生逝世周年祭、名宦乡贤蔡方平、感恩录——忆陈宝善师等情况。

阅读

相关专题

职位
馆员
职位
委员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