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琯樵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唯一号: 130730020230006295
人物姓名: 谢琯樵
人物异名: 名:颖苏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62/001
起始页: 0448.pdf
性别:
时代:
出生年: 1811
卒年: 1864
非亲属: 沈锦洲

传略

谢琯樵,名颖苏(1811-1864年),少年时拜沈锦洲为师,弱冠已驰名远近,擅诗、书、画,时有三绝之誉,尤长于墨竹。谢氏是诏安画派代表,《诏安县志》称其:“诏安画派之盛实颖苏有以发挥光大之。”他的花鸟画作品生前即已入内府,为故宫文华殿收藏。他在道光二十年(1840)被闽浙总督颜伯焘征聘入幕府,从此在宦海浮沉20年。琯樵成名后于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多次受聘东渡台湾,先后在台南海东书院、艋舺青山宫和台北板桥大观义学讲学作画,对台湾画坛起着启蒙和开拓作用。他的作品作为清代台湾绘画的代表珍藏于台湾历史博物馆,墨竹图刻于台湾“忠烈祠”的主壁。日本占据台湾后,四处掠夺琯樵的书画作品,其山水画被珍藏于东京博物院。日本汉学家尾崎秀真称誉谢琯樵“为清朝中叶以后南清第一巨腕”。 谢琯樵在台湾传播书画的活动及影响深远。据《台湾省通志》载述:“至于清代游宦游幕或流寓之士,工书画者亦有多人,而以谢颖苏与吕世宜最为杰出。”台湾学者连横在《雅堂文集》写道:“晚近谈艺之士,辄宗吕西村,谢琯樵。……琯樵名颖苏,号懒云山人,诏安人,负奇气。擅画兰竹、山水尤佳。题诗作画,皆超脱不群。壮年游台湾,历主巨室,居于东海精舍……”近年台湾出版的《古今名画辑览》说谢琯樵于“咸丰元年二月莅台,先后执教于台南庄雅桥海东书院及板桥林氏家塾。……诗文书画俱能稽古不俗,且笔力雄健、蔚然深秀,虽吉光片羽,皆为台闽人士所拱。”林仁川、黄福才《闽台文化交融史》说谢颖苏“咸丰七年(1857)至台南,初寓于砖仔桥吴家,旋移居海东书院,后就板桥林家(文察)之聘北上,与吕世宜同游其间。”又说琯樵善山水、花鸟、人物,尤精画竹:“其所描绘往往多瘦挺之姿,于潇潇中别有刚劲之气。颖苏客居台湾虽然时间不长,但为清朝台湾画人之冠,对当时台湾画坛影响最大。” 谢琯樵之所以被台湾画坛称为“对当时台湾画坛影响最大”的画家,是基于当时台湾的历史事实与文化背景现状。在明末1684年之前台湾只有高山族居住及曾荷兰人占领,1684年间,大陆大量汉人移民移居台湾,当时汉族人口大约是12万人,是一个以农耕、渔猎为主的开垦社会,文艺界仍没有发根的环境,1684年之后,清廷占领台湾,并设台湾府于台南,隶属福建省,至1875年的一百多年间,清廷未积极开发台湾,导致文化落后。1875年,清廷增设台北府,显示台湾的发展已由南扩至北部。1885年台湾成为正式一省,不再隶属福建省,并设有三府、十一县、三厅,台湾全岛已普遍开发,经济逐渐繁荣。富商及地主开始在文化上努力,聘请福建名师来台,兴建义学书院,对当时文艺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在上述的台湾文化背景下,谢琯樵多次被聘东渡台湾,对台湾的书画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被列入“台湾早期书画展”,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他的画名很大,被誉为台湾画坛的开山祖师之一。

知识出处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诏安文史资料第二十一至三十期合订本第一册:第二十一至二十六期》

本书记述了诏安文史资料的情况。其中包括梅岭镇概况、经济、文化、旅游风光、人物春秋、史事回眸、诏安政协大事记、红星概况、经济纵横、教育春秋、烽火岁月、旅游风光、古往今来、史事回眸、读者、作者、编者、文化天地、教育之窗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