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张实中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唯一号:
130730020230005786
人物姓名:
张实中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56/001
起始页:
0076.pdf
性别:
男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04
卒年:
1986
籍贯:
南靖县
传略
张实中1904年出生于南靖县书洋乡南欧村一个书香门第。他毕业于永定县中学。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未能继续深造,民国17年他在邻村侨办聚英高等小学(县立第二小学)任教三年,期间,他广阅文史经典书籍,勤奋自学。1928年他随同乡亲出洋到荷属印尼谋生,先后在万隆、泗水等地的华侨中学、华侨小学教书。民国26年(1937年)张实中回南靖探亲,感于家乡教育落后,他想方设法筹资,在家乡南欧村创办南欧小学。1938年,张实中重赴印尼泗水,受聘在泗水新华中学当文史教员,兼泗水进步华文报《大公商报》评论员。他的文章笔锋锐利,切中时弊,受到重视。后来他被老板聘为《大公商报》总编辑。当时蒋政权驻印尼领事陈开懋找上门来,并随带表格,恳请他填表申请加入国民党,并恫吓说:“共产党到处活动,如不加入国民党,将被荷兰政府疑是共产党,对个人不利”。张实中严词回答:“孙总理在世时我没入党,现在形势已变,我愿做个没有党籍的孙总理信徒”。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张实中在该报多次发表文章,揭露日军侵犯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使《大公商报》成为团结华侨侨胞共同投入抗日救国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 民国28年(1939年)元旦,《大公商报》出版新年专刊,张实中在《诛汪》一文中,揭露了汪精卫依靠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在国民党政府中争权夺利的丑恶行径,文章中写道:“当年慷慨歌燕市,今竟怆惶作汉奸,试问一朝遭杀戳,黄泉何以见中山”,抨击被汪精卫集团控制的国民党政府投降日军丧权辱国的可恶行为和汉奸本质,在印尼华侨侨民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远到异国他乡的张实中十分关注。他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屠杀进步人士和“攘外必先安内”的投降政策十分愤慨,认为这完全违背孙中山总理的教导。他努力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皖南事件”的相关信息,并决定在报纸上公布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阴谋。他先在《大公商报》上发表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参谋长何应钦和副参谋长白崇禧的发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的电文(此电文中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命令在大江南北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于一个月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要求将50万八路军、新四军合并缩编为10万人)。这份电文表明国民党顽固派决心把共产党领导的绝大部分军队驱逐到黄河以北,使这些军队在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中被消灭。在国民党何、白正副参谋长向朱德、彭德怀和叶挺发出电文后,国民党又密令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勒、顾祝同等部准备向新四军进攻。接着,张实中在《大公商报》发表共产党方面朱德与彭德怀的复电(复电中据实驳斥国民党的反共诬蔑和无理要求,向全国人民揭露了国民党反共投降的阴谋,同时表明,为顾全大局,坚持团结抗战,新四军驻皖南部队将开赴长江以北)。张实中还在《大公商报》登载外国记者从重庆发出的关于皖南事变的新闻报道。通过事实,有力揭露了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真面目。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张实中,他虽然不能亲临战火纷飞的战场,去消灭屠杀自己同胞的敌人,但他却以他尖利的笔作枪,无情地向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向罪恶的敌人开火,在捍卫祖国、保卫同胞的战线上,张实中不啻是一名勇敢的战士。 1942年2月,日军侵占印尼,大肆逮捕“敌性华侨”,张实中被迫匿居在东爪哇的一个偏僻的农村,过着清贫的生活。在那里,他日夜惦记着祖国的前途命运,惦记着亲人的生存安危。漫漫长夜,他总是不能成眠。他将自己的思想,心底的期望,倾注在笔端。那期间,他写下了《子夜诗歌》、《圣母娘·鲁迅·陈嘉庚》、《史话及其他》和10万余字的《春秋经史论》等作品。他坚信黑暗必将过去,光明一定会到来。他随时准备着重返他的战场,参加战斗。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东爪哇后,他十分兴奋,欣然命笔,写下一首七律:东京降讯满城乡,口语相传喜欲狂,异族聚居虞变乱,同乡相戒莫声张,儿童裹足疑无路,今日驱车酒满觞。转念慈亲知此否?家书未作泪沾裳。当年8月,他返回泗水,第一件事便是找亲友、同行商谈办报事宜。1946年元旦,张实中与印尼地下党(共产党)林降祥一起创办了《南侨日报》,张实中任总编。该报经常登载印尼当地反帝性质的工人罢工新闻和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这样做惹怒了当局,不久《南侨日报》即遭到东爪哇英国印度军司令部的查封。张实中不惧威胁,不畏强权,他旋即又回到了《大公商报》,继续担任总编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张实中和印尼侨界进步人士联名发表《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通电,祝贺祖国新生。他还在《大公商报》发表社论,旗帜鲜明地拥护人民政权。 1951年8月,印尼当局逮捕全国共产党人和华侨左派分子。张实中以“中共宣传工作者”罪名被捕,坐了一年又二十天的牢狱。直到1952年中国与印尼建交,经中国使馆领事交涉才获释。出狱后,张实中仍任《大公商报》总编。在那动荡不安的社会,许多亲朋劝他避险转商,甚至有人愿垫资帮助他。张实中婉言谢绝了,他表示要为新闻事业奋斗一生。多年以来,他一直不懈地与国民党特务报《青光日报》、《自由中华》报展开笔战。他对国际问题的评论和对华侨社会问题的见解均极为中肯。最后,《青光日报》被印尼政府勒令停刊,其头目章勋义被驱逐出境,他敢于为正义出声,敢于坚持真理,得到侨胞的敬重和当地进步人士的支持。 1954年10月,张实中被我中侨委和我国驻印尼大使馆邀请,作为印尼第四届华侨代表回国观光团成员,到祖国首都北京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典,之后,由中侨委安排到东北各工业城市及上海武汉等地参观。观光结束回印尼后,张实中写了许多文章,介绍祖国建设新面貌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所著文章连篇登载在《大公商报》上,让广大侨胞了解新中国不断发展强大的情况。张实中在办报的同时,广泛地联系和团结侨胞,努力维护侨胞的权益,积极支持侨胞在当地的发展和兴办公益事业。 1955年4月万隆会议期间,张实中主持的《大公商报》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声明的新闻,并同时发表社论表示坚决拥护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竭诚地维护祖国的尊严,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鸣锣开道。 1960年,印尼当局反共排华。时任《大公商报》总编辑的张实中针对当时的情况,先后撰写了《从一条裤腰带说起》和《兰笃墟事件的真相》等社论,抨击印尼当局,报社几度被勒令停办。报社停办后,张实中受聘于印尼泗水的中华中学和泗水华侨师范学校,任文史教员。但他并未就此挂笔。他转而与当地进步的印尼青年合作,以《大公商报》原班子为基础,创办民族性报纸《友谊报》。他以总编辑顾问的身份承担该报的总主笔工作。直至1963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尼后,12月1日《友谊报》正式发行。张实中再一次回到报社,仍任总编辑。身后有伟大祖国的强大依靠,张实中感到自豪和欣慰。不论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还是在沉闷压抑的环境,张实中心中始终牢记着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那一份自尊足以使他面对种种困难而不屈服,使他能坚持正义、恪守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1964年,《大公商报》复刊,张实中仍担任总编辑,张实中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贯彻在他的办报工作中,使《大公商报》具有代表人民说话的鲜明的立场和清新阳刚的风格,不但在印尼得到广大侨胞的热爱,而且在国内也得到肯定。民主同盟主席张澜、郭沫若、沈钧儒等8人曾联名致函张实中,对《大公商报》及张实中备加赞赏。张实中任《大公商报》总编辑28年,他勤奋刻苦,兢兢业业,不仅精于报业,而且,在史学、语言、文学等方面均造诣很深。他是一位治学严谨,有独立见解,刚正不阿又谦虚温和的学者。他研究古代历史,对孔子作《春秋》提出大胆的质疑。在《春秋经史论》这部著作中,他认为孔子作《春秋》绝非事实,《春秋》记事形式在《尚书》和《竹书记年》等古籍中已有过记载,并非谁人所创作。所谓褒贬,所谓微言大义,一切权威,由孟轲先奠其基,加上司马迁的附合,董仲舒的胡说,逐步形成研究者愈多,附合的话愈多,《春秋》好象成了历代帝王不成文的宪法,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有好有坏,现在我们应该正确对待。1962年,张实中将此见解函请郭沫若求教,郭老亲笔复函,基本同意他的观点。不管是办报,还是在教书,不管是在印尼身处逆境或归国后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他都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自觉地将这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大公商报》和张实中,在印尼广大侨胞乃至当地社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对于广大侨胞和当地民众,,《大公商报》和张实中在他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团结与友好,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1965年,印尼爆发“九·卅”事件,反动当局对印尼共产党和进步华侨大肆屠杀,张实中与几位爱国侨领均被反动当局列入捕杀名单。在驻印尼的中国大使馆的帮助下,张实中于1966年5月辗转返回祖国。张实中回国后,国家政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照顾,安排他任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常委、顾问。 1986年2月21日,张实中因病治疗无效在南靖山城逝世,享年82岁。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三十七辑》
本书包括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文革”之忆、地方经济与建设、地方文化、域外掠影、政协纪事栏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