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咸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唯一号: 130730020230001760
人物姓名: 陈汝咸
人物异名: 字:莘学;号:心斋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30000022/001
起始页: 0062 .pdf
时代:
籍贯: 浙江鄞县

传略

陈汝咸,字莘学,号心斋,浙江鄞县人。清康熙间任漳浦知县十三年,政绩显著,为当时浦民所赞颂。后升任大理寺少卿,赴甘肃赈荒,因操劳过度,卒於固原。圣祖闻讣悯悼,连称“好官”。 陈汝咸少年时代,随父亲陈锡嘏讲学证人社,专力於“慎独”之旨,清初学者黄宗羲称赞他是“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 康熙三十年,他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出任漳浦知县。当时漳浦民俗好讼,讼师从中怂恿以渔利。陈汝咸到任后,一面劝导百姓要互相亲爱逊让,一面严历惩治恶讼师。他听案办案明敏,虽案牍纷纭,片刻立尽。若非命案盗案,他从不派遣差役下乡扰民。勾摄公事,都用纸皂,百姓都按期到庭。遇有民事讼争,他令原告自召被告到庭,一讯即决。如遇命案,验尸必亲临,反复谛视,用手指按,即使仵作也自谓不如,所以百姓不敢欺瞒。浦俗轻生,民间常有为细故服断肠草死亡者,亲属借此威胁图财,汝咸力惩其弊。为了避免毒草害人,他令当刑罪犯掘断肠草赎罪,而且拿出自己的薪俸,收购断肠草,集中於县堂前烧毁,一时间近邑地区的断肠草几乎绝迹。 清初赋役沿袭明制,由於明末战乱频仍,清初迁界复界,田地易主,官米民米,等则各不相同,加之土豪滑吏相倚为奸,田赋轻重不均;而里班多由武断乡曲的人担当,完粮又必经其手,每丁多收一二钱,每亩多收四五分,相习为然;丁粮版籍,岁久混淆,百弊丛生,民苦不堪。陈汝咸认为编审是赋役大政,他亲自验算,编粮均户,使人丁归籍。他定三百亩为一户,令百姓自报丁口产业,自封投寄,纳粮多的列为首户,实行滚单法,以次轮催。又以三百家为一保,凭其丁口多寡供役。每隔五年,编审一次。编后还详细列榜,遍贴城墙,让大家知晓,时人惊为创举。当时经办的里胥茫然不解,他亲为讲说训练。一切册籍,他都亲自裁定,寒署饥饱,劳苦困倦在所不计。当初下令时,谤议蜂起,到图榜公布后,士民才帖服。自此,强宗巨滑无所诡寄,衰户小民免受赔累,一般富户也感到便利。只是先前武断乡曲的里班和衙门胥役,无法营私舞弊,多有怨恨,暗中阻挠,而上司几为所惑,但汝咸毅然不回。经三年践行,法立赋均,自明季以后百余年积弊一清,百姓称快。 陈汝咸反对各种教派及迷信,独尊儒术,重视教育。漳浦民俗迷信鬼神,不大相信医药,病时常抬神像卜药治疗,往往误命。汝咸对此严令禁止,並晓示医术药方,自制药物施济贫病,为此,治好了很多病人。西洋天主教士凭借上官有言,要在漳浦开堂,陈汝咸却坚决抵制,不让入境。他听讲邑内城隍庙功曹祠旁有鬼像,相传能致人祸福,他下令将其摧毁。漳浦旧多无为教(属白莲教的分支),男女群聚,吃菜礼佛。康熙四十一年,汝咸将无为教各处经堂没收入官,尽驱从教者,並改西门兜经堂为育婴堂,改县巷经堂为公馆。东郊明诚书院本是黄道周的讲学处,被僧人占据,陈汝咸驱逐僧人,将明诚堂整刷一新。他还毁掉学宫的伽蓝祠,修整文庙,搜集並表彰高登等先儒著作,尤其佩服黄道周的学问。他为造就人才,在浦邑四门及杜浔开设义学,还修建云霄朱文公祠,东山南溟书院,延请学行兼优的学者担任教师。每月初三、十八,会集邑中士大夫及乡村学习成绩好的读书人,在明伦堂学习五经、性理、纲目等科目,每月初一、十五,教学及习作时文二篇、古文诗赋各一篇。届时,他都亲临教诲,从容辨难,竟日不倦。月课作业,也亲为评议,一时古学振兴,文风大变。十余年间,经明行修之士,比肩林立,“漳之树帜建鼓,与海内相角”。清初教育家蔡世远、著名将领阮蔡文、被称为“治台宗匠”的学者蓝鼎元,陈梦林、著名数学家庄亨阳、名士王道、李松龄等,都是他教诲出来的。由於他教养兼施,漳浦风俗遂如邹鲁邑俗, 汝咸爱民如子。邑境多虎,他捐资令乡民设置虎牢,还募射箭能手,埋伏强弩毒箭对付,虎患顿息。他还从家乡浙江带来蚕豆种子,教农民种植。浦邑东、西、南三门,旧制各有水门,以排泄城内沟渠之水,后来民间将它当为出入便门,顺治间因寇乱堵闭。康熙三十八年,他顺从百姓要求,重开东、西两水门,便民出入。康熙四十六年夏季六月大雨,溪流骤涨,高及城墙雉堞。水刚涨时,南门外百姓都登屋而号。陈汝咸在病中闻报,急忙披裘倚仗,登上城楼,並拿出数十串钱,四处募舡拯救,又用大索绞木筏十多隻,分道载渡,並示谕每渡一人,给钱三十文,救一人赏一千钱。好善者也都捐钱相助。不多久就救出老幼男妇二千余人,安顿在西门外高地上,其中无亲故可投者,分拨他们暂住各寺观祠堂,给米分粥止饥。次日,並令各受灾村落造册,计口赈给,随地安插,溺死者另给棺木,多方抚恤,使百姓得以渐次复业,不致流散。东门城墙被冲崩六丈余,他带头捐银四十两,各官员也各捐俸将它修复。所以虽灾无害。 漳浦为濒海剧邑,清初常有海盗骚拢,陈汝咸为了安定社会,加强治安而力行保甲制度。清康熙三十九年,他重新编定保甲,以每十家为一甲,每二十甲为一保,把全县编成一百六十六保。每甲都建立户口牌,立人口最多的一户为甲长,同其余九家互相稽察。同时下令禁止留容匪类、轻生服毒、斗殴、宰牛、赌博、溺女、典妻及久停亲柩等违法行为。如有触犯,同甲九户要通知保长,协拿凶犯送官。康熙四十二年夏,有“贼党”潜伏七星洞,欲招伙入海。陈汝咸密招其党羽,诱擒其头目曾睦等,余党悉散。康熙四十三年冬十月,又在古雷擒获海贼徐容等十余人。徐容是盗首,熟悉海盗内部情况,汝咸上书督抚,请赦其罪,令其招抚海上余党自赎,以此海盗余党陆续归诚,海氛平靖,商旅通行。 陈汝咸任漳浦知县计十三年,始终一节,身无余财,家无蓄产。和他同代的学者蔡世远称赞他“正已率物,廉以居身,俭以养德,至(浦)之日,一以兴利除弊为已任”“莅浦以来,凡百艰辛,皆备尝之,劲节凌霜,久而不变,十三年素丝不染,白璧无瑕”。蓝鼎元称赞他出宰漳浦“强教悦安,民忘疾苦”“良法善政,不可胜述”。 康熙四十七年,大吏以南靖多盗,了解汝咸的德才,改调他去南靖治理。浦民得此消息,相率赴省请留,但未获准,为怕他离开,回家搬取农具塞住署门,顿时间,犁耙水车堆积如山。见汝咸出来,就呼喊:“公莫去,公莫去!”汝咸有感于百姓的真情厚意,于是在通道上贴出告示,谦称自己在漳浦並无善政,而且调任是上司命令,不行将受谴责。然而,百姓却环聚得更多,昼夜把守。至六月十二日,听讲汝咸要离任,穷乡僻壤扶老携幼到县城的上万人。见陈咸汝刚走出县衙,群众塞满街巷,环跪哭叫:“公莫去,活我百姓!”有的更拥攀坐轿。汝咸行不得,只好下轿,步入李太学家中暂住。至黄昏,群众数十人卧守李门,更以百人守东门。到夜半,汝咸借城守的两匹马,乘夜色难辩,假扮巡逻的人,经小道走出北门。待到两地守门者觉醒,汝咸已走远了。群众更相率追送十多里路,才挥泪而归。汝咸去后,浦人思念,为他献金构祠于北门外,名叫“月湖书院”,並为他塑像于其中。岁时祀拜。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六辑》

本书收录“绥安县的兴废”、“旧社会漳浦金融杂谈”、“陈克仁传略”、“高登的崇高气节”、“天地会源自漳浦”、“墓坑图象文字石刻”、“浯江的文物古迹”等3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专题

少卿
职位
庶吉士
职位
知县
职位
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