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赛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0020220000825
人物姓名: 戴文赛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66/001
起始页: 0095.pdf
出生年: 1911年
卒年: 1979年
籍贯: 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

传略

戴文赛(1911~1979年),是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人,1940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一生献身于天文事业。1964年10月30日,戴文赛参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研究时,发现一颗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委员会认定,编号为3405号。1994年5月,国际小行星研究中心及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为纪念戴文赛对天文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将该小行星命名为“戴文赛星”。 戴文赛的祖父务农,父亲信奉基督教当传道士,晚年在漳州城里任小学教师。戴文赛先后入教会办的育贤小学、寻源中学、协和大学物理系求学。他生性活泼,兴趣广泛,能弹钢琴、吹黑管、打网球、玩桥牌,还能作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以其收入维持生活及攻读研究生。1935年起先后应聘广州岭南大学、北京大学助教。 1937年8月考取“庚款”留学生,入英国剑桥大学,在著名天文学家麦丁顿教授指导下攻读天文学,1939年因成绩优异,获学校天文学奖金。1940年以《特殊恒星光谱的分光光度研究》论文获博士学位,他在国外生活、学习几年后,深有感触地说,“到了国外,你会更热爱自己的祖国,产生要使自己的工作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的想法”。那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为回祖国服务,于1941年辗转三个月才回到昆明,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当时是抗日战争困难时期,因缺乏必需的设备无法从事研究工作,只好到燕京大学任教。 解放初期,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把业余时间和精力,用于天文学的研究,并编写天文学的教材。1954年到南京大学天文学系任教,积极地开展天文学科的教学、研究和科普工作。早在1938年戴文赛留学英国时,应英国代表团的邀请,列席国际天文协会会议。1955年和1958年又两次应邀出席国际天文协会会议,广泛和国外天文学家进行学术交流。1958年,他参加全国天文工作规划会议,对开展天文学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议。 1962年,他提出“宇观”新概念,著有《宇观的物质过程》(1962年)、《宇观过程的特征》(1964年),《关于宇观概念的讨论》(与罗庆文合著)、《微观、宏观、宇观》(与陆琰、胡伟兴合著,1972年)等,这对推动全面深入地研究宇观过程的特征和规律,以及宇观和微观的辩证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经过20多年的悉心研究,他收集和计算了大量有关的观测资料,在国外星云说的基础上,提出太阳系起源新学说,《天体的演化》一书,充分体现他在天体演化研究方面的独特见解。他的主要著作还有《恒星天文学》、《太阳系演化学》,这些著作在国际天文学界产生很大影响。他主编的教材有《普通天文学教程》、《恒星天文学教程》、《理论天体物理》等。此外还有论文、科学报告、科普著作等百余篇,部分科普文章汇编为《戴文赛科普创作选集》。他一生回复无数个天文爱好者的来信,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天文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戴文赛历任中国天文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副组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编委会副主任。“戴文赛星”的出现,说明他是世界天文学界的顶尖人物。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市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古街史话、古镇史话、地方名人名事、金融史事、地方特产、往事回眸等内容。

阅读

相关专题

副会长
职位
副组长
职位
副主任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