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墨西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0020220000678
人物姓名: 郑墨西
人物异名: 名:之翰;又名:允元;字:墨西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55/001
起始页: 0154.pdf
出生年: 1891年一月二十六日
卒年: 1978年3月9日
籍贯: 台湾澎湖
亲属: 郑步蟾;郑祖年;林勤敏;炳宇;炳辉;郑渊;郑炳中

传略

郑墨西,名之翰,又名允元,字墨西,台湾澎湖人。祖籍漳州龙溪县古县社(在今龙海市颜厝镇)竹脚。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漳州市第1—4届政协委员。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家历一月二十六日出生于彭湖。祖父郑步蟾是清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曾任澎湖文石书院山长(即院长)。祖母是婢女出身,传一子一女。父郑祖年(一名汝绵),十八岁时进秀才,二十二岁时与渔家女林勤敏(一名励治)结婚,传之翰、之藩、之屏及养子之栋(允宗)四男及三女。在墨西不满两周岁时,祖父就到台湾镇军刘永福家中当家庭教师,时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群起反抗,倡建民主国,拥护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大总统,台南镇军刘永福为统军。唐景崧主玫十二天后逃亡,刘永福即团结台湾人民组织义勇军,与徐骧、姜绍祖、吴汤兴、简成功、林义成、林昆岗等力图固守。抗战六个月,给日军以严重的打击。嘉义一役,就以地雷炸死日军七万余人。连日军的统兵主将北白川宫能久亲王也被炸丧生。在组织抗日义勇军时,刘永福派郑祖年回澎湖招兵,祖年回到澎湖时,澎湖已被日军占领。祖年不愿当日本顺民,就携带家眷,乘小舟渡海回归大陆。时墨西年方四周岁。 墨西一家,回到祖藉漳州南乡古县社,父亲郑祖年就在村里开办私塾教书。乡里之事很少干预。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墨西八岁时,就在他父亲的私塾里念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墨西十岁,他父亲送他到漳州城里一家张的家塾里就读。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墨西十一岁,适逢秀才考试之年,塾师徐云青告知郑祖年:墨西聪颖过人,可以应试。墨西即赴县应考。当时,龙溪县应试的童生二千多名,而全县秀才的定额每科只有三十二名。这一年适逢西太后(慈禧)寿诞,恩科加四名,共三十六名。经过县考、府考,墨西已被内定列为第三十三名(即恩科第一名)。在学使面时,因年小无知,不按考场规定仪式,按规定:十一岁的小孩也要和成年人一样穿上公服,带上金顶(官员戴的帽子),用双手呈交考卷。当时,因天热,在考试时,墨西已摘下金顶,脱去公服;在交卷时,他手弯里挂着金顶,腋下挟着公服,用单手把卷子呈交上去。这叫失仪,而取消录取资格。至1904年(光绪三十年),十三岁的墨西,再一次参加考试时,却因学使没有到漳州来,这一科被清廷下诏取消了。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因废除科举,漳州举办了“漳州府中学堂”,墨西进入预科学习。一年后,升入中学堂学习。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有一个进步青年庄书卿,从菲律宾归来。拟组织中国华侨青年联合会,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墨西尽力支持,并组织“阅书报社”作为演讲活动的场所。从而得到阅读孙中山先生组织同盟会的《纲领》,才懂得一些革命的道理。 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墨西与陈少苏毕业于漳州府中学堂,就任汀漳龙道参议会文牍员。他们满以为:清室已倒,中华民国政府是新的,不旧的了..。可是想错了,除了派系斗争,争先宣布共和之外,出现在漳州的是东、南门户之争和炸死漳州师范学堂教习宋善庆先生,其他的都看不到了。因看不惯这些胡作非为,墨西与陈少苏同时离开了汀漳龙道参议会。陈少苏往槟榔屿去当教员,而墨西再升学到南京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民国二年),因该校被取消,墨西决定不再升学,回到漳州第二师范学校当教员。当时,漳州的东、南两派,为了争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东派以小学为地盘,南派以中学作为据点,分争甚烈。墨西身在南门,站在中学,外间人多指他是“南派”,可是,他一向是“我自有我”,不受任何支配。1915年(民国四年)12月,墨西接到其内兄陈羲初寄来巨港中华学校的聘任校长书和旅费,于是,他就动身到南洋去。1916年(民国五年)春到达新加坡。在新加坡,他又接到陈少苏的电报,要他出任光华日报总编辑。但由于巨港之聘在先,不能失信。他只得复信陈少苏,请允许“缓图之”。在巨港一个学期,墨西尽力把中华学校整顿一番之后,就到槟榔屿就任光华日报总编辑。在这期间,他看到华侨因文化太低,又没有人领导与团结,经常受人欺压的情况,就利用《光华日报》的版地,大力宣传,倡议设立华侨教育会,团结华侨知识分子,兴办教育,提高华侨的文化水平;兴办储蓄银行,便利华侨,免除受到资本家的剥削;组织商船会社,便利交通。又要求祖国成立侨务机关,联络和办理华侨的一切事宜。得到的华侨的好评。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日本乘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收买段祺瑞。这一消息传到南洋,墨西非常气愤,就在《光华日报》发表《鸣呼!辽源亡矣!》的短评。第二天,墨西被英殖民政府传讯了,说他“造谣”;说他破坏英国与日本的“友谊”,限令他在一个月内离境。同时,报馆也受查禁。刚好,苏门答腊亚沙汉来信,要他代聘校长。他就辞退光华日报总编辑,到苏门答腊亚沙汉就任培美学校校长。得到该校的总理林国治,也就是“亚沙汉华侨甲必丹”的同意,筹办苏岛中华教育会。但要他设法争取得到棉兰领事张公善的支持。墨西即到棉兰找张公善联系。可是张公善怕办事不成,损坏他的声誉,态度冷淡,多方推诿。墨西只得回亚沙汉与林国治商谈,决心四出宣传募捐。得到各地学校的教员和董事、总理的热心支持与赞助,即回亚沙汉进行筹备工作,并在棉兰假敦本学校召开筹备会。开会时,张公善认为有利可图,就偕同黄炎培到会参加。因为张公善是领事,又是有名望的巨商,大家就推选他为筹备会主任。筹备事项就在他的领事馆办理。这样一来,“筹备处”只剩下一副空招牌了。张公善又指使他私人办的敦本学校教员(都是他的亲信和同乡)对墨西发起攻击,诬说墨西“破坏学风”、“摧残教育”,把他排挤出棉兰。墨西回亚沙汉与林国治谈判时,因林国治惧怕张公善的势力,谈判无效,墨西只得辞职,到棉兰与商会总理王清德商量,由王清德独资创办《侨星周报》,墨西任总编辑。1919年(民国八年)与侨居棉兰并在女子中学任教的浙江人邵倩侬结婚。此后,又因组织“南洋少年同志会”不成;倡办作为学校基金的“学校林”而触忤了帝国主义殖民当局,受到密报审查。正在此时,刚好墨西的父亲病重,急电催他回家,他只好离开南洋回归祖国。 1921年(民国十年),黑西从南泮归来,正值北伐军入漳之时,他就在第二师范学校再当教员,并组织“侨风社”,继续与东南亚闽籍同胞联系,直至于1927年(民国十六年)出任龙溪县长。墨西刚去上任,就有人送来一大笔钱要给他,说是“原有的旧例”,墨西不予接受,把它上缴国库,并宣布免除一陋规,得到群众的赞扬。 墨西出任龙溪县长期间,在驻漳四十九师师长张贞处任秘书的陈尚友(即陈伯达),因共产党员的身份暴露,上级下了手令要张贞逮捕陈,但张贞与陈很要好,事先将手令给陈看,要陈即刻离开漳州。陈求救于墨西,墨西取出三百银元帮助陈连夜逃离漳州,才免被逮捕。后来,墨西的作为,被认为“不合时宜”,不久,就被苏济时所接替了(1928年即民国十七年,又换上陈卓凡了)。墨西改任汀漳龙财政处主任。 1929年(民国十八年),墨西出任海澄县县长。在海澄,他照样拒绝和免除送钱等的陋规。这时候,嵩屿一带属海澄县管辖。外国资本家想在嵩屿建造美孚汽油公司,许以重金,并答应要给与终生的给养费,要求墨西将嵩屿海这的一块地皮卖给他们,遭到墨西以“中国的一寸土地也不能出卖”的理由拒绝了。在海澄任职期间,有个名叫江胜兰的中共地下党员被捕入狱,墨西得知,以“罪证不足”为由,令人把他放走了(1939年—1940年——民国二十八、九年间,墨西因抗战爆发,移居建瓯时,江胜兰因国共合作,在这一带工作,曾亲自登门拜访墨西)。在海澄,还有一个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陈成德(二师学生),也被以“罪证不足”而释放了(后改名陈再生,在海门任教)。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红军入漳之前,黑西任期届满,离开海澄,回归漳州。在此期间,古郡小学(即今古县小学)有青年教师林孝彰(南靖县径里人)、李淑贤夫妇因参加王占春和李金发的地下党活动,被张贞部逮捕,墨西即以师生关系出面向张贞将其保释,并资送往新加坡避难(林孝彰夫妇于1987年间回漳州探亲,要寻访墨西报答其“救命之恩”)。 红军离漳之后,黑西出任龙溪师范校长。此后,墨西又先后任职省参议会秘书,粮政局主任秘书,闽台监察使署秘书。在永安粮政局时曾掩护中共地下党员梁友信(梁解放后任浙江宁波地委党校教员);在台湾时,又与中共地下党员李林义有密切往来。 1949年,当蒋军兵败如山倒之时,墨西特地从台湾回归大陆。有人劝他留在台湾避乱,他说:“我的祖家在大陆,正因战乱,我才要回大陆安居”。归来后,寓居于漳州,在竹溪职业中学任教。 漳州解放以后,墨西是漳州市第一届至第四届政协委员,生活清苦俭朴。1958—1959年“公社化”期间,一别数十载不通音信的陈伯达(即陈尚友),爬上了“中央委员”的地位,来到漳州视察,从不打听一声墨西的生死下落情况。有人告知墨西,想劝他去找陈柏达,请陈帮助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墨西说:“人家不来找我,也就算了。我何必低三下四去乞求于人呢”!人们都称赞他是个有骨气,不趋炎附势之人! 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陈伯达因交结林彪阴谋篡党夺权的事败露,被逮捕审查。北京曾派人来到厦门,用小车从漳州把墨西和汤涛等载到厦门去审查、核对。十多天后,因弄清了“确无与陈伯达交结、联系”,才把他送回漳州。文革期中,墨西也曾受到“红卫兵”的冲击,他一生珍藏的万卷书籍和许多文物、字画,以及他的诗词作品,大量的资料卡片等,都被抢走,连市政协发给每月十多元的补贴也被停发了,生活更加困难。但他毫无怨言,靠亲友之助,三餐薄粥,勉强克苦度日,直至“四人帮”倒台以后,才恢复发给他补贴费用。 1977年,墨西病在床,家里人才通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的大儿子郑炳中(即耿庸,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受尽了冲击与折磨,不准他回乡探亲,至1980年尚未获平反),炳中接信后,才告假回漳探病。请假期满,但看到父亲病危,不忍离去。墨西见状,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与工作,就把炳中招至床前,用笔在纸上写了“生离死别”四个字,摆摆手,叫他回去工作。意思是说:生离死别,人之常情,还是工作要紧啊! 1978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一),墨西寿终正寝了!享年八十八岁。墨西还有两年儿子,次子炳宇,现在台湾,三次子炳辉,现在龙海市角美镇;一女,郑渊,在漳州居住。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漳州市文史资料的”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往事回顾”、“禁毒禁赌”、“人物春秋”、“史料拾零”的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专题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县长
职位
县长
职位
校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