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南英(1855~1917年),号蕴白或允白自号窥园老人,1855年(清咸丰五年)生于台南西定坊武馆街。祖籍广东揭阳,其七世祖许超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因避重赋,移居台湾赤嵌,到南英时代,许氏居住台湾已历时400年。南英自幼聪颖好学,童年时受业于名师,学问得以大进。24岁被聘为塾师,旋即设学塾“闻樨学舍”于窥园之旁,自此开馆授课,直至35岁都以教学为业。这时期最常来往的亲友是吴樵山(子云)、陈卜五、施云舫(士洁)、丘仙根(逢甲)、汪杏泉(春源)诸先生。其诗人的生活也开始于此时直到逝世前,未曾间断。
1886年(光绪十二年)赴京会试,因对策陈述国家危机所在,文章过于伤感,考官不敢录取。1889年(光绪十五年)再赴试,又因评论政治得失被放。翌年中恩科会魁,授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职。因其志向本不为官,只望成名,可以在本乡服役。他在登甲前写的《感时》诗云:“功名富贵身,北邙一杯土。”台湾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改设行省,以原台湾府为台南府,台湾县为安平县。所有新政在改设行省后逐渐推行,他对于新设施都潜心研究,每以为机器、矿务或其他实业都应自己学会自己办,异族绝靠不住。1890年(光绪十六年),他从北京回籍。1894年(光绪二十年)巡抚唐景崧聘他为台湾通志局协修。同年,中日开战时,省府改台南采访局为团结局,他出任统领,领兵两营,分兵屯防台南。1895(光绪二十一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及澎湖群岛刈归日本,台湾绅民反对无效,因而筹建民主国,他任筹防局统领,仍屯兵番社附近诸隘。当基隆告急时,他率台南防兵北行至阿里关,因闻台北已失,即赶回台南防守。8月嘉义失守,刘永福不愿死战,致书日军求和,且令台南解严,他只得听命。后安平炮台被占,大局已去,民主国已实际消灭,城中绅商都不以死守为然,力劝他解甲。因兵饷官帑数十万已被刘永福挟逃中国,他遂将私蓄现金尽数散给部下,自己在弁目护送下,离台南,出安平,乘竹筏转登轮船内渡厦门往汕头。从此,其子孙居住闽粤,其余都留在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