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橫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唯一号: 130730020220000063
人物姓名: 连橫
人物异名: 字:武公 号;雅堂 又号;剑花
文件路径: 1307/01/object/PDF/1307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124.pdf
出生年: 1878年
籍贯: 龙海县步文乡马骑村
亲属: 连永昌;连震东;连战

传略

连橫,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1878年生在台湾台南,祖籍龙海县步文乡马骑村(上祖连兴位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台湾,传至连横历七代。)他的父亲连永昌在台南经商致富,嗜读史书。连横在其父影响下,也终日手不释卷。父亲授意要他读《台湾府志》,当面示谕:“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父亲的教海,激励连横关心史乘,钻研史学,博采史料,发愤撰写《台湾通史》。 1894年,连橫十六岁时,发生中日甲午战争,清师败绩。翌年,腐败的清朝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宝岛拱手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同年6月,连横遭父丧,日本侵略军占据他的台南南宁坊马兵营家宅,连家叔侄昆仲被迫离散。连横遭此变故,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他愤然提笔写下《过故庐》诗一首,以表达异族入侵、家园破碎的愤懑心情。 海上燕云涕泪多,劫灰零乱感如何? 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 他还写一首《闻歌》,表达了枕戈酬志、献身保卫江山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云: “满腔热血未消磨,壮志犹存夜枕戈。 如此江山如此月,倚楼无赖独闻歌。” 1897年,十九岁的连横,毅然离开沦丧的故土,第一次返回大陆,在上海、南京求学,直到与沈玫女士结婚,始在台主持《台南新报》汉文部。1904—1905年,日本和帝俄为争夺中国国领土,爆发日俄战争,在中国领土上进行撕杀。连横愤而携眷再次返回祖国,在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鼓吹反对帝国列强,推翻清朝政府。斯时,南洋同盟会派闽人林竹痴来厦,与连横商量改组该报为同盟会机关报。他为了实现共和,埋葬清廷,满口应承。 在厦门,连横赋诗作下《鹭江秋感》,以抒发思乡感情和优国心怀。诗日: 西风落木鹭门秋,漂泊人如不系舟; 家国事多难稳卧,英雄气短岂长愁! 霸才无主伤王粲,奇士异人识马周; 潦倒且倾村店酒,菊花开到故园否? 连横在厦门主笔政,因言论触犯清廷,《福建日日新报》横遭封闭,他不得巳携眷去台,复主《台南新报》汉文部。三年后,移居台中,主《台湾新闻》汉文部,着手收集史料,准备撰写《台湾通史》。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连横心情振奋,第三次回到祖国大陆。经南洋同盟会会长陈楚楠介绍,在上海华侨联合会主编《华侨杂志》。后,他畅游华夏大地,西溯长江,至于汉阜,北渡黄河而入燕京,应聘在清史馆工作。因得机缘尽阅馆中所藏的有关台湾档案,为撰写《台湾通史》收集了大量史料。随后,他又遨游中华大地,西至阴山之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沈,折金陵,沿途作诗赋词,抒发爱国豪情。他在南京凭吊洪秀全、在北京凭吊文天祥所作的诗篇,最能够反映他的爱国情操。《至南京之翌日登雨花台吊太平天王》诗云: 龙虎相持地,风云变态中;江山归故主,冠剑会群雄。 民族精神在,兴王事业空, 荒台今立马,来拜大王风。 《柴市谒文信国公》诗曰: 一代豪华客,千秋正气歌。 艰难扶社稷,破碎痛山河。 世乱人思治,时乘探万和。 秋风柴市上,下马泪滂沱。 我亦遘阳九,伶仃在海滨。 中原虽克复,故园尚沉沦。 自古谁无死?宁知命不辰。 凄凉衣带语,取义复成仁。 1914年冬,连横因母丧,归台湾故里。他一度到《台南新报》工作,利用大部分时间整理文献资料,著述《台湾通史》。为着完成此一巨著,他搜集了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至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凡1290年间的有关台湾史料。经过反复鉴别、校核和整理,才动手撰写成章。这部巨著先后花了10年时间,终于1918年完稿,1920年11月出版上册,同年12月出版中册,1921年4月出版下册,全部共60万字,内容分: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共88篇。全书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都有论列。其中,对移居的大陆人和台湾原住民开拓台湾以及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侵略的史实,记叙尤详。尤其可贵的是,用铁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的开辟与繁荣是中国大陆人民,尤其是闽粤先民同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筚路篮缕而艰辛创建起来的。故《台湾通史》的成书,影响深远,在台湾发展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章太炎读《台湾通史》后,认为它是“民族精神之所附”,谓为“必传之作”。 《台湾通史》这部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巨著,自问世以来,曾经多次在海峡两岸出版发行。 1926年春,连横携同夫人沈璈第四次返回祖国大陆,游杭州,居西湖,欲酬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的宿愿。同年暑假,连横的儿子连震东从日本东京来杭州省亲,父子同游于六桥三竺之间,每到一处,必给震东介绍名胜的历史,引导他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1929年,连震东从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返回台湾,连横又亲自为他补习中文达两年之久。他常常教导学有所成的儿子要返回祖国大陆效命。他对震东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巳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他遂致书拜托大陆好友张溥泉关照连震东。信说:“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民。”张见信后,对连横的爱国心深为感动,遂将遵父命而来的连震东安置在国内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东北三省,同时加强对台湾人民的控制与奴役,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人改用日本姓名,禁止使用汉文,不准讲台湾方言,妄图割断台胞同祖国之间的语言文化联系。连横遂在他的旧作《台语考释》的基础上,花费两年心血,写成《台湾语典》(1933年出版)四卷,对台湾通用的方言作了旁证博引,寻根探源,共得1176条。他在研究中用可靠的史料证明绝大多数台语是有音有字,每字皆有来历,许多字的读法出自周秦。他写道:“台湾文字传自中国(大陆),而语言多沿漳、泉,故其中既多古义,又有古音,有正音,有变音,有转音。眜者不察,以为台湾有音无字,此则浅薄之见耳。”连横先生所作的《台湾语典》,从语言文化方面论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肉关系,它的历史价值不亚于他所著的《台湾通史》。 1933年,连橫的儿子连震东在西安服务,台北静修高等女校毕业的长女连夏甸移居上海,三女连秋汉也毕业于淡水高等女校。于是连横夫妇第五次回到祖国大陆,移住上海,决定终老于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其间,曾想回福建编修族谱,寻根溯源。可惜,未能成行。1935年春,日寇铁蹄蹂躏华北,连横偕夫人游历关中一带,涉足追踪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爱国主义思想更为激扬。1936年6月28日,他谢世弥留之际,对服侍床前的儿子连震东郑重叮嘱:“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这位爱国史学家到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台湾回归祖国和祖国统一事业。可惜,他辞世过早,年仅58岁。连横有三女一子。独子连震东于1945年台湾光复后返回台湾,后任国民党行政院国务委员兼内政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89年病逝。连橫之孙连战1936年8月27日生在陕西省西安市。出生前,连横嘱咐儿子连震东:“如系男婴,即命名日‘战’。 ”以寄自强不息、光复台湾之意。今,连战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为台湾政坛“四公子”之一。

知识出处

漳州文史资料

《漳州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马来西亚葬人陈祯禄”、“美籍华人企业家苏杭民”、“著名爱国侨领庄西言”、“父子双博士”等31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