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初级改造由商转工兴办实业的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520
颗粒名称: 记初级改造由商转工兴办实业的经过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本文描述了1950年代初期福建省龙海县纱布行业私私合营及后续发展过程。首先介绍了纱布行业私私合营前存在的问题,然后描述了合营后的管理措施和经营成果,以及后续转业创办牙刷工业社的过程,并最终发展成为塑料小商品生产厂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龙海县 纱布行业 经济发展

内容

解放初期,我和陈震坤合股经营光大号布店。当时石码有布店廿二家,其中独资经营的有唐泰成、华泰、达源、德兴、振丰等五家。其余的十七家都是合股经营的中小户。全行业职工有102人(包括资方和店员)资金总额约七万余元。
  由于行业中多数是合股经营的中小户,自有资金少,大都利用商业信用向厦门棉布批发商赊销作为周转的。经常为了信守还款期限竟相以微利甚至削本以招徕顾客,甚至有想方设法偷税漏税的现象。由于盲目竞销,在业务少,利润薄,利不及费的情况下,个别同业不能如期应付赊货款、无力交纳应缴的税金。于是,厦门的棉布批发商就中断了供应畅销货,企业形成了半瘫痪的状态。个别户因资不抵债企图申请歇业和解雇店员,产生了劳资间的纠纷。
  在纱布行业中充满了消极情绪的情况下,在党和人民政府的繁荣经济,促进城乡物资交流的号召下,我们又从各地报刊中看到联营和合营是私营工商业者便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好形式的报导,于是在行业中提出全行业实行私私合营的倡议,得到多数同业的支持。于是在县人民政府工商科的领导下,通过一个多月的酝酿协商,于1951年5月1日成立了全行业私私合营的石码纱布合营处,设立一个办事机构——总处和八个门市部。选举郭谦成为总经理,黄成章、蔡文钧、唐泰成、谢植南为襄理。
  为了健全会计制度,聘任郭友三为主办会计,方克明、黄联兴为助理会计。由于人才集中,资金集中,群策群力,分工明确,各安己职,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了安定职工生活,通过劳资协商,制定了下列措施:①按职论薪,按劳付酬;②职工工资略高于合营前,以当时粮价每百斤16.5元为标准,随着粮价起落,随时进行调整,③全处职工,膳食均由合营处负责,伙食标准一致,不分等级,④建立经常性劳动服务竞赛评比制度,月终评奖,奖勤罚懒;⑤年终总评发奖,一般不低于本镇其他行业;⑥处务会议遨请工会派人列席,尊重职工意见,⑦全处职工,包括资方和雇员必须自觉遵守本处规章制度和办事细则。以上措施由于规定合理、办事民主,大大鼓舞了全处职工的服务积极性,共同为办好企业做出贡献。
  由于合营后资金集中、人才集中,在企业经营管理上产生了下列优势:(1)直接派人到上海进货,减少了批发商的中间剥削,从而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利润;(2)花色品种齐全,高低档产品应有尽有,日新月异,招徕了远近顾客,业务扩大到邻县集市;(3)公开挂牌,明码实价,便于论质比价,消除了顾客的顾虑;(4)热情接待顾客、耐心介绍花色品种、诚恳为顾客服务,达到欢喜而来、满意而归;(5)发挥人才优势,为解决土布脱销现象,选拔职工中具有纺织技术的苏元厚负责,雇佣纺织工人洪自强、林扁、李岸等人及学徒工创办土布纺织厂,解决了土布脱销问题,既增加了企业财富,又培养了技术骨干。
  纱布行业合营后,由于采取了上述各项有力措施,发挥了人才集中,资金集中的优势,业务蒸蒸日上,营业额较合营前增长数十倍。在1954年的纱布统购统销以前的两年中,获取利润约三万元。同时,由于健全了会计财务制度,县税务局批准合营处为全县第一家自报查账户,杜绝了过去的偷税漏税行为,如期如实地完成了纳税任务,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
  为贯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4年起石码纱布行业实行经销代销形式。此时合营处出现了人员多、费用大、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中共龙溪地委统战部及时派来了以王学智科长为领导的转业辅导工作组。通过研究决定由合营处拨出部分职工和资金,转业创办牙刷、铁器、锦旗、裁缝等手工业社。我被委派带同职工林耀南、林振盛、康德文、李法海、芦长溪、陈锦州共七人及资金3000元,创办石码和平牙刷工业社,主要组织生产骨柄牙刷。创办初期最感棘手的问题是缺乏制造牙刷柄的牛筒骨的原材料,经常停工待料。为了收购牛筒骨,我亲自跑遍闽西南各县城、集镇,制定了收购合同,通过二年多的努力,才突破了牛筒骨的难关。另方面由于全厂只有转业资金3000元,购置生产设备已花去1000多元。加上商业人员转业从事手工业生产,牙刷质量差,企业濒临倒闭。对此,转业辅导工作组动员进口商新丰号、盐商大成号与建成号投资3000元并安排三名职工进厂。由于解决了资金和缓解了牛筒骨缺乏的困难,加上牙刷质量逐步提高,企业才得以维持。
  1956年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市上的陈青松、庄清海两家私营牙刷作坊并入我社,组成公私合营石码牙刷厂,任命我和林耀南为厂长。为了降低成本,我们向厦门第二塑料厂借来手摇注塑机一台,生产塑料牙刷柄。此时,我们吸收了青年工人30多人,大量生产骨柄猪鬃牙刷和塑柄尼龙牙刷,产品全部由县百货公司收购。从此,企业达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
  1958年秋,县手管科决定我厂和制革制鞋厂合并,以原制革制鞋厂厂长郑清根为党支部书记,任命我为副厂长,组成地方国营龙溪县制革牙刷塑料厂。原来牙刷厂有职工62人,除林耀南南调往纺织厂外,仅留十多人维持牙刷生产,其余均安排到制鞋车间,以致牙刷生产停滞不前。
  1961年,县手管局为了恢复地方小商品生产,又决定制革牙刷塑料厂折开为制革、牙刷、箱枕等三个厂。我被任命为牙刷厂副厂长负责恢复牙刷生产。同年12月,林耀南又调回任我厂党支部书记。组成地方国营龙海县塑料制品厂。复厂后,我们仍以生产骨柄和塑柄牙刷为主,并试产白骨刀、帐勾、匙链等小商品。同时经友人介绍,向漳州东门街塑料社购进旧30克塑料注塑机一台,简易钮扣机六台及钮扣模具四付,还向泉州购进安海产挤出机二台。生产了大量塑料刷柄、钮扣、牙刷、发带、发丝等市场热门小商品。
  我们认为牙刷是人民群众必须的日用品,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但由于各地牙刷厂又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十分剧烈。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站稳脚跟,我们又采取了如下措施:(1)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我们从上海购进半自动的牙刷植毛机6台,又派技术职工到上海进行操作培训,达到每台日产千支,效率比手工植毛提高50倍。由于降低了成本,将牙刷批零价格降低了50%,博得了消费者的欢迎;(2)对生产者编制工号,建立生产责任制。又指定专人进行产品质量检查,促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3)增置塑料牙刷柄模具,选用牙刷专用的1010尼龙,使牙刷式样日新月异,(4)不断更新牙刷纸盒包装与产品的宣传广告。从此我厂成为初具规模的塑料小商品生产厂,产品全部由漳州百货站包销。
  随后,我们又组织职工到广东汕头等地参观学习,在市面上兄弟厂塑料制品的启示下,通过技术员周泽江和模具工的刻苦钻研,生产出市场上紧缺的聚氯乙稀双色裤带和萤光裤带。在天律、福州举行的全国、全省百货签约会议上,得到各地中百站代的赞扬。从此,“龙海塑料裤带”、“和平牌塑柄尼龙牙刷”和“白象牌钮扣”都成为供不应求的热门货。
  由于我们工厂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厂地发展生产,引起了省塑料处和省手管厅领导的重视。处长多次来厂考察与指导。在省塑料会议上,拨给我厂60克沪产的塑料注射机一台。省、县手管局也颁给我厂为“勤俭办企业”典型单位。由于我们厂不断产出新的花色品种,漳州百货站赠送给我厂“花色品种日日新,价廉物美受欢迎”的镜框一块,以资鼓励。福州台江、东街口百货大楼以及厦门、泉州、漳州和本县百货大楼都为我厂设置了“龙海塑料厂产品专柜”。为了扩大宣传效果,我们还到上海购置“请用和平牌牙刷”的彩色霓虹灯,分赠上述单位。据1966年漳州百货站提供的资料说明,我厂生产四十多种塑料小商品行销全国十九个省市。由于产品畅销,企业也增加了利润积累,从1956年至1968年的十二年中,全厂上缴财政104.5万元,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包括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从许玉寰到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总统、爱国史学家——连横、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传播中华文化于域外的爱国华侨施香沱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成章
责任者
陈震坤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郭谦
相关人物
黄成章
相关人物
蔡文钧
相关人物
唐泰成
相关人物
谢植南
相关人物
方克明
相关人物
黄联兴
相关人物
苏元厚
相关人物
洪自强
相关人物
林扁
相关人物
李岸
相关人物
王学智
相关人物
林耀南
相关人物
林振盛
相关人物
康德文
相关人物
李法海
相关人物
芦长溪
相关人物
陈锦州
相关人物
陈青松
相关人物
庄清海
相关人物
周泽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石码牙刷厂
相关机构
厦门第二塑料厂
相关机构
龙海塑料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德兴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新丰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安海镇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汕头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台江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