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化学工业的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519
颗粒名称: 龙海化学工业的发展概况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7
页码: 64-70
摘要: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在解放后发展化学工业的过程。龙海县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建成6家化工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合成氨、碳氨、硫酸、普钙、杀灭菊酯、农药、翻胎、胶鞋等。其中,龙海合成氨厂、龙海磷肥厂、龙海农药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果。该县化学工业持续进行技改和扩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同时,该县采取了多种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改善了工人和职工的生活条件。然而,随着新形势的出现,该县化工企业也面临着新的调整和发展挑战。
关键词: 龙海县 化学工业 胶鞋

内容

龙海县的化学工业是解放以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努力,至今已建成化工企业6家:龙海合成氨厂、龙海农药厂、龙海磷肥厂、龙海轮胎翻制厂、角美合成氨厂、龙海气体厂等。主要产品有:合成氨、碳氨、硫酸、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氟硅酸钠、甲基1605原油、杀灭菊酯(即S—5602)、农药粉剂、农药乳油、翻胎、胶鞋、三角带、溶解乙炔等。1991年化工企业有职工2191人,其中技术干部149人,工业年总产值6923万元,实现利润623.9万元,其产值占工业系统总产值的42.86%,利润占84.04%,是全县工业系统中举足轻重的行业。
  三十多年来,我县化学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现按行业分述于下:
  (一)氮肥工业步上新台阶
  解放后,国家把解决亿万人民的吃穿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在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氮肥。但当时我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封锁,要发展氮肥生产,诚非易事。氮肥主要有硫酸铵、硝酸铵和尿素。要发展硫酸铵则短缺硫资源;要发展硝酸铵和尿素则缺乏大量不锈钢材料等。为了解决氨加工难题,在原化工部副部长、福建籍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的直接指导下,终于取得了合成氨碳化流程的开发成功,为我国兴办县级氨肥厂创造了条件。
  龙海合成氨厂是我省较早筹建的化肥工厂。筹建于1958年,原设计为年产800吨型合成氨,总投资211万元,开始命名为漳州氨肥厂。1961年与原龙溪专区细菌肥料厂合并,建于步文乡莲池尾村。同年7月划归龙海县,改厂名为龙海合成氨厂。全厂占地面积4071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45平方米。限于技木、设备等难题,延至1964年才正式建成投产。1965年起生产能力达到年产2000吨合成氨。1966年发展到年产4000吨合成氨,产品为含氮18%以上的工业氨水。1973年发展到年产6000吨合成氨,产品已改产含氮15%左右的农用氨水。1979—1980年进行技术改造,扩建年产7000吨合成氨,其中半数生产农用氨水、半数生产固体碳铵。随后全部改产固体碳铵。从1982年起生产能力达到年产万吨合成氨规模。1990年投资616万元,扩建年产1万5千吨合成氨配套节能技改项目。其中年产5000吨液氨供给龙海磷肥厂开发生产磷铵之用,采用碳酸丙稀酯脱碳技术。1991年全厂职工628人,固定资产原值968万元,净值659万元,总产值1339万元,利润118.93万元,上交税利54.85万元。
  龙海合成氨厂由于不断进行技改与扩建,做好设备更新、产品换代,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两煤一电”消耗不断降低,促进了生产的不断发展。由于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效益的变化,在1964年至1979年的16年间共亏损895.42万元。从1979年技改、扩建和全部改产固体碳铵后,至1988年度止共盈利807.33万元,扭转了龙海工业亏损的老大难问题。而今该厂已成为县里盈利大户之一,年盈利在百万元以上。由于效益提高,职工的福利事业也不断改善。近年来该厂建了一座四层楼房,面积1840平方米的“职工之家”。同时,建有托儿所,科技文化图书室,职工业余夜校,以
  及闭路电视、录象机等,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全厂职工“爱我龙氨”蔚然成风,正以高度的社会主义责任感和劳动热情,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角美合成氨厂系县办集体企业。1978年由社队集资198万元,省投资201万元和县财政拨款210万元,合计总投资609万元,占地面积62218平方米,建筑面积15185平方米,于1979年在角美洪岱村建成投产。生产能力由原来3000吨型提高到8000吨合成氨。1990年职工323人,固定资产原值741.58万元,净值546.38万元、产值300万元。从1979年10月至1990年10月,建厂十余年来,该厂经历了艰难的道路,共生产碳铵17.79万吨,产值2750.3万元,亏损186.82万元,税金23.4万元,为支援农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后由于我县碳铵产大于销。加上该厂生产经营管理不善,多年亏损,难于生存。为了优化产业结构,于1991年7月,县府以龙政(1991)098号文件通知决定关闭。
  (二)磷肥工业取得新突破
  龙海磷肥厂诞生于1964年,它是利用1958年郭坑炼铁基地为厂址,占地面积171817平方米,建筑面积58834.79平方米。建厂时,以两套年产4000吨土法接触硫酸车间和一套年产2万吨普钙车间相配套。由于劳动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硫铁矿利用率低,加上块矿供应不上,曾于1969年一度停产。同年7月间,省投资65万元另建一座年产7000吨硫酸车间,采用“沸腾焙烧,二文一泡水洗,二转二吸”的生产工艺流程。于1970年建成投产。后经不断挖、革、改,至1979年硫酸生产能力扩大到年产12万吨。1983年省再投资100万元和厂自筹资金一部份,又建了一套年产2万吨硫酸车间。1987年又投资94万元,边生产,边技改,使硫酸年产由3.2万吨提高到4万吨。又于1991年贷款投资1200万元,建成一套年产4万吨硫酸车间,采用封闭式酸洗循环净化技术,并采用电除尘器与电除雾器等先进技术设备,大大减少了污水排放量。至1991年底,硫酸生产能力共达年产8万吨左右。1981年,因普钙产量满足不了需要,省拨款160万元,筹建一座采用湿法矿磨生产,年产10万吨的普钙车间,于1983年国庆节建成投产。又于1991年投资〓270万元,建成一座年产3万吨磷铵车间,采用料浆浓缩法新工艺,是“七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广新技术项目。产品含有氮与磷两种养分的水溶性速效高浓度复合肥。对我县化肥调整产品结构,加工各种复(混)合肥或专用肥打下基础。1991年,全厂职工768人,固定资产总值1064.24万元、净值879.64万元、总产值达到3041万元。从1978年后开始扭亏为盈,至今为国家创造利润千万元以上。
  该厂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企业内部改革为内容,本着“眼睛向内、运内力、发内财、补外损”的治厂方针,不断把经济责任制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是较早实行供销承包责任制,以及计件工资等多种责任制的先进单位,使企业经济效益逐步上升。1987年,产值破千万元,创利百万元。1988年,创利破200万元,经济效益更加显著,两次荣获化工部投予“红旗单位”称号。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给该厂两个文明建设开辟了美好前景。近几年来,先后建起了六幢131户家属楼房,彻底改变了职工家属的居住环境。厂工会办有“职工之家”,里面设施齐全,各种文体活动场所具备。并建有花园花圃、儿童乐园、游泳池以及招待所等设施,初步形成一座花园式的工厂。
  (三)农药工业闯出新路子
  龙海县农药厂于1956年8月筹建于步文东湖,占地面积19145平方米,建筑面积17015平方米,至1958年建成投产。它的前身是地方国营漳漳州农药厂。1961年7月划归龙海县管辖,改名为龙海农药厂。初投产时该厂只有粉剂车间和机修车间。1964年筹建了稻脚青车间,1966年投产后由于产品无销路,至1968年停产。1968年该厂投资100万元筹建了合成农药车间——申基1605原油,于1971年建成投产,部分供应粉剂加工车间,部分原油商品出售。粉剂加工车间于196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防毒防尘技改与扩建,采用了先进工艺和设备。在全国首创日产120吨陶土气流干操与气流冷却新工艺,广泛采用机械除尘装置新设备,使该车间粉尘浓度基本达到要求,1979年被全国同行业评为第一名。1983年春,贷款167万元筹建第三代农药、——年产50吨(100%)杀灭菊酯车间,采取自行设计,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85年2月份试车成功,填补了我省农药产品的空白。1987年将双菊酯改为单菊酯生产线,于1988年10月投产以来,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恢复了生机,取得了发展。1990年对原有生产车间设备进行更新,填平补齐技改,又投资227.8万元,其中贷款180万元,自筹47.8万元,改变了生产面貌。
  建厂30余年来、该厂由单一粉剂加工发展成合成原药生产企业,成为我省闽南、闽西农药生产定点厂。建厂时只有生产单一产品——666粉剂,产值仅467.21万元,1971年后,发展了合成农药和加工各种混合粉剂与乳油。1982年产值高达1151.4万元,上交利润294.24万元。从1958年至1983年25年间,年年盈利,税利累计达2476万元,为国家作出了贡献。从1983年国务院下令禁止生产666原粉剂后,1984年该厂老产品甲六粉停产,粉剂加工产量下降60%,造成从1984年至1986年连续三年亏损,累计金额125.97万元,加上新上杀灭菊酯产品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企业一度陷于极端困难时期。后来政府采取扶持政策,稳定了企业的发展局面,1987年企业开始复甦与发展,又成为我县的税利
  大户之一。1991年职工471人,固定资产原值420.33万元,净值208万元,总产值2310万元,利润199.3万元,改变了厂容,改善了生活环境,重振了我县农药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四)翻胎工业调整新产业
  我县轮胎翻制厂的前身系设于山后的皮革厂橡胶制品车间,始建于1970年,工人只有60多人,厂房设备简陋,劳动强度大,成本高。1975年,县决定建立龙海轮胎翻制厂,厂址迁往海澄并增置了设备,日产量由5条提高到8条。1978年大抓企业管理与提高工人技术素质,当年扭亏为盈。1979年实现利润8.08万元,在全省同行业执行部颁质量评比中获得全省总分第一名。1981年组建了制鞋车间。1990年,翻胎日产量达37条,年产可达8000条以上;制鞋车间布胶鞋年产约20万双。该厂现有占地面积13127平方米,建筑面积5846平方米。1991年职工156人,固定资产原值140.38万元,净值88.52万元。总产值由原来300余万下降至63万元,利润由4万多元下降至1100元,税金由6.87万元下降至1.44万元。20年来,该厂对旧轮胎翻新、节约橡胶、节省外汇支出作出了一定贡献。近年来由于个体翻胎业的兴起与冲击,为了加快我县新产品的开发,优化产品结构并帮助该厂摆脱困境,县府以龙政(1991)087号文决定该厂转产白云陶瓷,投资298万元,其中贷款268万元,自筹30万元,建成年产100万件陶瓷生产线。其中年产白云陶瓷100万件,瓷土2400吨,釉水60吨,该厂改名为龙海美术工艺陶瓷厂。
  (五)气体工业刚迈新步伐
  龙海气体厂是生产溶解乙炔产品,系我省化工厅引进技术布点的三家之一。它是取代小型移动式发生器,具有节约能源,安全可靠,减少公害,使用方便等优点,系国家“七五”期间,积极重点推行的节能项目——溶解乙炔。1985年,我县引进日本岩谷瓦斯株式会社的年产50万立方米溶解乙炔生产装置一套,建于角美合成氨厂后面。总投资370万元,其中向省租赁公司借贷66万美元,国内配套资金贷款222.8万元。经多方努力,于1987年元月破土动工,1988年元月试产成功,同年7月12日通过竣工验收,正式投入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深受用户欢迎。1991年职工43人,固定资产原值239.8万元,净值233.98万元,产量15.4万立方米,产值43万元,利润4.09万元,产品销路逐步打开与扩大。
  我县化学工业除上述企业属工业局主管外,还有属农垦系统的程溪造漆厂和香料厂。
  从龙海化工发展的历史看,可以明显显示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县广大干部、科技人员和职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化工发展的经验教训,逐步认识和掌握化工的发展规律。这对进一步探素我县在新的形势下,发展化工,促进我县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是重要的和有益的。因为它已经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逐步闯出一条龙海化学工业发展的新路子。(本文1989年8月初稿,1992年初定稿)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包括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从许玉寰到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总统、爱国史学家——连横、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传播中华文化于域外的爱国华侨施香沱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育东
责任者
侯德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龙海合成氨厂
相关机构
龙海农药厂
相关机构
龙海磷肥厂
相关机构
龙海轮胎翻制厂
相关机构
角美合成氨厂
相关机构
龙海气体厂
相关机构
漳州氨肥厂
相关机构
程溪造漆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元和县
相关地名
角美镇
相关地名
洪岱村
相关地名
郭坑镇
相关地名
合肥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海澄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