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生理学家————林可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512
颗粒名称: 杰出的生理学家————林可胜
分类号: K826.2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林可胜(1897-1969),祖籍福建海澄,是新加坡著名医生和生理学家。他在英国接受医学教育,毕业后回国任职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并在中国生理学会等多个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他组织了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并在贵阳图云关创设了红十字救护总站,为伤病员提供医疗援助。后来他随中国远征军出国到达缅甸,任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的医药总监。抗战胜利后,他出任国防医院院长,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1948年,林可胜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他在美国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并取得重要成就,最终因食道癌逝世于牙买加的金斯敦。
关键词: 林可胜 医生 生理学家

内容

林可胜(1897—1969),祖籍福建海澄,1897年9月20日出生于新加坡。父亲林文庆是新加坡的著名医生,社会活动家。母亲黄瑞琼是著名老同盟会会员黄乃棠之女。1905年,林可胜8岁时被送往英国就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服兵役,被分配在英国南部朴茨茅斯附近的印军医院当外科助理医生。战后复学,于1919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以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医学内科学士与外科学士的学位,并留校当生理学讲师。1923年,曾以美国罗氏基金会研究员之衔赴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哲学与科学博士学位。
  1924年,林可胜学成回国,应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是协和第一个华人教授,一直任教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在这十多年期间,他于教学研究之余,殊心著述、多次在英美各国生理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声誉遍布国内外。1926年,他创建中国生理学会,次年又创办《生理学杂志》刊物并任主编。1928年至1930年,出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三年。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林可胜携带子女去新加坡安顿。随后又只身赶回武汉,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队,后在贵阳图云关创设红十字救护总站,除办医校及训练示范病房外,还附设药品及医药器材制造厂。救护总站先后派遣一百多个救护队分赴各个战区,并在五个战区设立分站。有一次,工作人员说病房已满不给收容,伤病员只得瑟缩地躺在医院门口。林可胜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前往探视,命令立即停止圣诞联欢晚会,全体医护及事务人员紧急集合,打开训练示范病房,安置全部伤病员,一直忙到第二天黎明。林的工作作风及其救死扶伤的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爱国侨领陈嘉庚于1940年率领南侨慰劳团回国慰劳视察,对于林可胜的专心任职及其“努力精神”颇为赞许,并主动应承逐月由南侨总会捐助一万元给救护总站。
  1942年至1944年,林可胜奉命随中国远征军出国到达缅甸,任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史迪威的医药总监,多次得到政府的嘉奖和英美政府的授勋。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出任国防医院院长,创立军医中心教育制度,培训中国自己的军医。
  1948年,林可胜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当年蒋介石拟任他为国民政府卫生部部长,他坚辞不就。1949年5月,林可胜前往美国,先后任伊利诺大学客座生理研究教授、克雷顿大学医学院生理学与药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受聘于印第安纳州迈尔斯实验所,负责生理药理研究所工作及医学科学系研究指导。
  林可胜一贯治学勤勉、作风严谨,致力于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研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发现肠抑胃素而著称于医学界。晚年在国外,对于疹病及止病机制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十几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世界各国有不少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聘请他为名誉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曾授予科学博士名誉学位。
  林可胜研究工作主题是“胃组织的新细菌”、“胃荷尔蒙与油的关系”及“痛的生理学”等。关于“痛的生理学”林可胜通过狗神经系解剖全图,以及组织学与细胞学,发明了AKKa—zerser,这药品是他在德国拜耳药厂任研究主任时发明的,该药已入药典。
  1969年3月7日,林可胜因食道癌逝世于牙买加的金斯敦,终年72岁。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包括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从许玉寰到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总统、爱国史学家——连横、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传播中华文化于域外的爱国华侨施香沱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邱思勤
责任者
林可胜
相关人物
林文庆
相关人物
黄瑞琼
相关人物
黄乃棠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海澄镇
相关地名
武汉市
相关地名
贵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