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506
颗粒名称: 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
分类号: K825.6
页数: 7
页码: 28-34
摘要: 本文讲述了陈师尹(1906-1990),乳名宽宏,笔名时隐,是一位爱国华侨,教育家,商人和诗人。他出生于福建省漳州东铺头村,曾就学于厦门大学,并在教育界任教。陈师尹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祖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印尼定居期间,他继续关注祖国的发展,并以诗词形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陈师尹在1990年逝世,享年85岁。
关键词: 爱国华侨 诗人 陈师尹

内容

陈师尹(1906——1990),乳名宽宏,笔名时隐。其祖父参加太平军起义失败后,家庭由漳州东铺头迁居龙溪县榜山锦溪头村。其父陈墨生有五男五女,师尹在男儿中排行第四。童年时期在本村念小学,在小学毕业那年其家又迁居石码十六橺,开设笃信纸箔作坊,印制供出口南洋群岛的纸箔。
  由于家庭经济富裕,又由于本人勤奋好学,师尹先后就学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是厦大教育系第六届毕业生。毕业后投身于教育事业,曾先后在厦门女子中学,泉州回民中学及南安中学任教。
  1932年6月,十九路军入闽,在热心教育人士的支持下,石码创办龙溪乡村师范学校。陈师尹从南安中学回到石码出任乡村师范校长,热心培养日益发展的小学教育的师资。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闽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随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十九路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陈师尹及全校师生热烈拥护这一义举,并投入抗日反蒋的行列。在“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之日,陈师尹率领全校师生步行21公里到达漳州参加庆祝大会,表示热烈祝贺。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共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陈师尹积极参与石码地区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7年爆发了七·七芦沟桥事变,同年秋陈师尹出任石码西湖小学校长。此时,石码特种区组织“抗日后援会”。“抗日后援会”举办军事训练,积极准备迎战杀敌。当军训班结业之日,身为“石码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的石码特种区区长高峰(复兴社分子)却倒行逆施,以“抗日大同盟”的“罪名”,下令逮捕陈师尹、郑国珪、骆育青、周穆和王继忠等五人投入监狱,群众称为“石码五君子下狱”事件。陈师尹等在福州监狱,受尽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后来由于抗日救亡运动形成高潮,蒋介石被迫释放政治犯时,陈师尹等五人才获释放。
  陈师尹出狱后,有家难归,只好到厦门谋职。经友人推荐,被《厦门日报》聘任为主编。他乃以《厦门日报》为阵地,巧妙地刊登中共闽南特委的《抗日宣言》,号召各阶层人民“精诚团结,集中一切力量,从事全民抗战。”因而触怒了国民党当局中的亲日势力,嗣后又两次被捕入狱。最后的这一次,由荷属东印度(现印度尼西亚)泗水中华商会会长李双辉出面保释,并以出国为条件,才获得释放。
  1939年春,陈师尹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携妻带子,流着眼泪,离开他热爱的祖国,乘船前往爪哇泗水。他在《出国杂咏》的组诗中,抒发了此次南行的心情:
  不容报国我南行,三入鬼门轻死生;
  此日屈从驱逐令,江汉挥手不胜情。舟行渐远家难寻,太武山峰似有心,万顷波涛天一色,忽惊孤鹜共哀吟。一朝一夕到香江,灯海奇观气势庞;酒里谈心多旧识,相期重振汉家邦。香江过后碧瑶滨,彼岸初登试问津;戚友盛筵迎远客,重逢此日倍伤神。
  十日再行抵泗滨,新知旧识尽儒巾;
  驱车直指营巢处,凉燠都宜暂避尘。
  师尹到达泗水后,从事于华侨教育事业,先在中华学校任教,后到巴达维亚(今雅加达)醒民学校担任校长。他把课堂当讲坛,宣传抗日救国,积极参加当地华侨社团的抗日救亡活动,募捐筹款支援祖国抗战。在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影响下,巴达维亚也成立分会,师尹出任秘书。此时他身居异邦,心怀祖国,时时关心祖国的抗战大计,其心情可见诸他的诗作中:
  烽火家书到客边,难眠坐对雨风天;
  中原北望尽倭寇,金碧江山笼硝烟。才闻华北歼倭军,又报长沙自火焚;胜利由来看斗志,英雄天下孰使君?海外侨情亦紧张,凡吾华胄乐输将;长期抗战资源赖,杀敌救亡与有光。
  家山万里寸心中,一股洪流无尽穷,
  振臂高呼争崛起,南荒犹可赋同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日寇南侵,搜捕爱国华侨,师尹只得离校避居三宝垅的农村,得免于难。当他获知爱国侨领,厦大校主陈嘉庚先生也到此避难时,便前往拜访,并主动担负起为嘉庚先生一家传递信息的任务。
  日军侵占荷印期间,学校停办,师尹家计陷入困境,他被迫冒着生命危险,乘帆船避开日军封锁,川走马六甲海峡诸岛经营商业。战时交通阻塞、物价大起大落,师尹善于经营,不几年时间,遂成巨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世欢腾,师尹欣然赋诗志庆:
  耀武扬威南海滨,疯狂跋扈似超人;
  强权自古难长久,霸道由来毁自身。
  长夜尽头露曙曦,蛇神牛鬼尽奔驰;
  鹂莺燕鹊齐飞起,歌唱自由欢乐时。
  欢庆之余,师尹首先想到的是祖国、家乡、亲人,立即汇寄十万元叻币给长兄陈敏政在石码投资办厂,发展家乡经济。并嘱咐将所得赢利用于地方公益事业。1946年,国民党当局撕毁双十协定,蒋介石发兵向解放区全面进攻,挑起内战。此时,在已独立的印度尼西亚的陈师尹和当地爱国华侨一起,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坚决反对内战,不赞成内战,要阻止内战”的主张,与当地国民党反动势力开展斗争,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接着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胜利。心系祖国的师尹以喜悦的心情发表了《海外看解放战争与祖国新生》组诗33首。组诗末尾写道:
  抗日战争整八年,肃奸三年解倒悬,
  河山锦绣今重奠,万众一心可撑天。抗美援朝卫亚洲,义军威震绿江头,板门俯首签和约,帝国难堪半掩羞。三十年来饮苦茶,今朝开遍自由花;内优外患澄清日,欢庆年年望物华。
  底今四季尽阳春,遍野漫山吐芬芳;
  喜看新天换日月,故园风物两无伦。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敬爱的周思来总理率领我国的代表团出席,阐明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陈师尹怀着激动的心情,通过关系以记者的身份到会采访,采写了《万隆会议侧记》等通讯和评论,热情地向全世界报导我代表团的活动盛况。
  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出现反华排华的浪潮,特别是1965年印尼发生“九·卅”事件后,师尹在印尼、新加坡经营的商业受到冲击,只好收缩业务。1971年春,陈师尹年届65高龄。就把企业交给儿子们经营,自己偕妻及年小的儿女到澳门定居。他从小酷爱文学,尤长诗词,经常作诗填词抒发爱国爱乡情怀。到澳门后,应《华侨报》聘请,出任《江山吟唱》专栏作者。曾三次回祖国内地观光采风,写下了上百首歌颂祖国锦绣河山的诗词,传示了“辞乡多远思,怀国独深情”的感情。
  陈师尹爱国爱乡,更热爱革命领袖。从他写的敬悼周总理和朱委员长的两首诗,就可见一斑:敬悼周恩来总理绝代风华盖世才,一朝撒手剧堪哀;毕生奋斗千重浪,大义澄清万里埃。领导群伦中外服,行军连夜北南来;追随革命相终始,誉满寰球举世唉。敬悼朱德委员长
  万水千山历苦辛,平生戎马为人民;
  德高望重称长者,雄心气魄佩群伦。
  师尹对祸国殃民的林彪、江青集团则非常痛恨。当粉碎四人帮的喜讯传到澳门时,师尹立即在《华侨报》作诗庆贺:
  狗彘鼠蛇一把抓,四人帮子夕阳斜;
  英明决策风雷激,雨霁云开涌翠华。1979年,师尹一家从澳门迁居香港赛西湖畔新居安度晚年。1985年11月,师尹虽届之年,但精神矍铄,仍耳聪目明。他应执教过的学校——龙海一中(其前身为龙溪乡村师范学校)的邀请,回到石码家乡参加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他说:“做为海外游子,今天看到家乡的繁荣,母校的变化,感到欣慰与光荣。”他欣然命笔,为母校写下了如下的诗篇:
  龙海钟灵秀,一中八斗名;
  谆谆夫子道,朗朗弦歌声。
  环生多险象,基础奠金城;
  六秩生朝日,欣看万木荣。
  他捐献了6万港元,供母校添置教学设备。1990年11月14日,陈师尹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香港,终年85岁。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包括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从许玉寰到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总统、爱国史学家——连横、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传播中华文化于域外的爱国华侨施香沱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水生
责任者
陈师尹
相关人物
陈墨生
相关人物
郑国珪
相关人物
骆育青
相关人物
周穆
相关人物
王继忠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李双辉
相关人物
陈嘉庚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泗水县
相关地名
长沙市
相关地名
阳春市
相关地名
万隆乡
相关地名
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关地名
龙溪乡村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金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