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史学家————连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505
颗粒名称: 爱国史学家————连横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24-28
摘要: 本文讲述了连横(1878-1936)是台湾省台南人,是一位爱国史学家和诗人。他著有《剑花室诗集》、《台湾诗乘》和《雅堂文集》等多部作品。其中,《台湾通史》是他的鸿篇巨著,耗时十年完成,详细记录了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人文等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台湾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连横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他不断为台湾的发展与祖国的统一而努力奋斗。连横于1936年因病逝世,享年58岁。
关键词: 龙海县 连横 史学家

内容

连横(1878——1936),字武公,号雅堂,又号剑花。台湾省台南人,爱国史学家、诗人。祖籍福建省龙海县步文乡马崎村,从其远祖连兴位于清康熙年间迁居台湾,传至连横已历七代。连横著述甚丰,有《剑花室诗集》、《台湾诗乘》、《雅堂文集》等。尤其是他用十年时间撰成的鸿篇巨著《台湾通史》影响更为深远。连横生逢祖国四邻多警、强敌交侵、生灵涂炭、内忧外患须繁的时代。他一生优国优民,为御侮复台,为祖国的统一、中华的振兴而奔走呼号,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思想。是一名热忱的爱国者。连横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正月十六日出生于台南,父亲连永昌在台南经营商业,家道殷富。永昌除经营商业外,还爱好读书,尤其读史。在父亲的影响下,连横也从小爱好读书,终日手不释卷。父亲鼓励他多读史书,并特意要他读《台湾府志》,叮嘱说:“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历史。”父亲的谆谆教诲,为连横关心史乘,钻研史学,发愤收集史料,撰写《台湾通史》奠定了思想基础。
  公元1894年,连横十六岁时适逢中日甲午战役,清师败绩。翌年,腐败的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宝岛拱手割让给日本侵略者。同年6月,连横又遭父丧。日本侵占台湾后,更夺台南南宁坊马兵营连家故宅为法院,致使连家叔侄昆仲星散。连横遭此变故,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他手抄杜甫《少陵全集》始学诗,以述家国凄凉之感。曾作《过故庐》诗曰:
  海上燕云涕泪多,劫灰零乱感如何?
  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台湾沦陷后,连横为保存台湾文献,撰写《台湾通史》而忍辱居台。1897年,十九岁的连横第一次返回大陆,在上海、南京求学。不久回台与沈墩结婚,并主《台南新报》汉文部。
  1904——1905年爆发了为争夺中国领土,并在中国土地上厮杀的日俄战争。连横看透了清朝政府卖国媚外的反动本质,愤而携眷再次返回祖国厦门,创办《福建日日新报》,鼓吹推翻清朝政府,影响海内外。南洋的同盟会曾派闽人林竹痴来厦商量改组该报为同盟会机关报。居厦期间,连横作《鹭江秋感》诗,以抒发思乡忧国的强烈感情,诗日:
  西风落木鹭门秋,漂泊人如不系舟;
  家国事多难稳卧,英雄气短岂长愁!
  霸才无主伤王粲,奇才异人识马周;
  潦倒且倾村店酒,菊花开到故园否?
  后因报社的言论为清廷所忌而遭封闭。连横不得已又携眷归台,复主《台南新报》汉文部。三年后移居台中,主《台湾新闻》汉文部,并着手收集史料,准备撰写《台湾通史》。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连横心情振奋,第三次回到祖国大陆。这一次他是从台湾取道日本到达上海。经同盟会会员、南洋同盟会会长陈楚楠介绍,在上海华侨联合会主编《华侨杂志》。后来,他畅游华夏,西溯长江,至于汉皋,北渡黄河,而入燕京,并应聘在清史馆工作,因得尽阅馆中所藏有关台湾建省档案,为撰写《台湾通史》收集了大量史料。随后继续遨游,西至阴山之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吊日俄之战迹。他沿途作诗抒发爱国豪情。其中在南京凭吊洪秀全,在北京凭吊文天祥的诗最能反映他的爱国情操。
  《至南京之翌日登雨花台吊太平天王》诗云:
  龙虎相持地,风云变态中,
  江山归故主,冠剑会群雄。
  民族精神在,兴王事业空,
  荒台今立马,来拜大王风。
  《柴市谒文信国公(天祥)》诗曰:
  一代豪华客,千秋正气歌,
  艰难扶社稷,破碎痛山河。
  世乱人思治,时乖将不和;
  秋风柴市上,下马泪滂沱。
  1914年冬,连横归台湾故里。翌年母丧,除一度到《台南新报》工作外,其余时间大部分用于整理文献资料,著述《台湾通史》。为完成此巨著,他搜集了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至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凡1290年间的有关台湾史料,经反复鉴别、精选、撰写成章。这部花了十年时间,于1918年写成,1922年在台湾出版的《台湾通史》分上、中、下三集,共60万字。内容分:纪四、志二十四,传六十,共88篇。全书凡有关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等都有论列。对大陆人民开拓台湾与台湾人民抗击荷、英、法、日等帝国主义侵略记叙尤详。它为研究台湾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尤其可贵的是书中以铁的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的开辟与繁荣是中国大陆人民,尤其是闽粤人民同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创出来的。《台湾通史》的成书,在台湾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章太炎读《台湾通史》后,以为民族精神之所附,谓为必传之作。连横也颇以此自许。1926年春,连横携同夫人沈璈第四次返回祖国大陆,游杭州,住西湖。欲了其“他日移家湖上住,青山青史各千年”之宿愿。同年暑假,其子连震东由日本东京来杭州省亲,父子优游于六桥三竺之间,每到一处,必为震东说明其历史。不久,北伐军兴,蒋、汪逆施,江南动荡,连横又携眷返回台湾。
  1929年,连震东从东京庆应大学经济学部毕业返回台湾。连横又亲自为他补习中国语文。两年后,他对震东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汝今已毕业,且谙国文,应回祖国效命,余与汝母将继汝而往。”他在拜托好友张溥泉照顾连震东的信中说:“弟仅此子,雅不欲其永居异域,长为化外之民。”张见信后深为感动,遂留震东于国内,并为他安置了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侵占我东北三省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台湾人民的控制与奴役,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人民改用日本姓名,禁止用汉文,不许讲台湾方言,妄图割断台湾同胞同祖国之间语言纽带的联系。连横遂在他的旧作《台语考释》的基础上,用两年时间,写成《台湾语典》四卷,对于台湾通用的方言,旁征博引,寻根探源,共得1176条。他认为:“台湾文字传自中国,而语言多沿漳泉,顾其中既多古义,又有古音,有正音,有变音,有转音,昧者不察,以为台湾语有音无字,此则浅薄之见耳。”他用可靠的材料说明了绝大多数台语是有音有字,每字皆有来历,许多字的读法出自周秦。《台湾语典》从语言方面论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血肉联系,对文化方面的贡献,不亚于他所著的《台湾通史》。
  1933年,连横考虑到儿子连震震东已在西安工作,长女连厦甸于台北静修高等女校毕业后移居上海,二女连秋汉也已毕业于淡水高等女校。于是连横夫妇第五次回到祖国大陆,移住上海,决定终老于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其间,连横曾想回福建修族谱、寻祖根,后因其他原因未能成行。之后,震东从西安到上海省亲,连横对他表示:“我年事渐高,但精神尚健。此后,当继续著作,对国家有所贡献”!
  1935年春,连横偕夫人沈璈游历了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关中一带。可惜天不假年,1936年6月28日,他病逝于上海,享年58岁。弥留之际,谕震东日:“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临终仍念念不忘台湾的光复与祖国的统一。连横还亲自为其即将出世的孙儿取名连战,寓意自强不息,以民族正义之战,驱逐外侮,光复台湾,重整家园也。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包括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从许玉寰到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总统、爱国史学家——连横、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传播中华文化于域外的爱国华侨施香沱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连横
责任者
连横
相关人物
杜甫
相关人物
连震东
相关人物
张溥泉
相关人物
沈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台南市
相关地名
步文乡
相关地名
马崎村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永昌县
相关地名
南宁市
相关地名
燕云乡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南京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西湖区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西安市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