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503
颗粒名称: 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
分类号: K828.8
页数: 16
页码: 1-1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林本源不是一个人的姓名,而是台湾台北板桥林氏家族的一种代号。其家族第一代奠基人林平侯,祖籍漳州府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后村废,其族人移居现在龙海县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林平侯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东渡台湾开基创业,初寓新庄,继迁大嵙崁,最后定居板桥,至今已有221年历史,共历八世,瓜绵瓞衍,不乏英贤。平侯有国仁、国栋、国华、国英、国芳五个儿子,分以“饮、水、本、思、源”五字为记。国仁、国华、国芳系亲生儿子。国仁早殁,国华排行第三是为“本记”,国芳排行第五,是为“源记”。咸丰初,兄弟拆产分居。国华、国芳两人移居板桥,同产共业,始合称为“本源”号,並以“林本源”为家族称号。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 林本源 台湾 贡献

内容

林本源不是一个人的姓名,而是台湾台北板桥林氏家族的一种代号。其家族第一代奠基人林平侯,祖籍漳州府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后村废,其族人移居现在龙海县角美镇杨厝村过井社)。林平侯于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东渡台湾开基创业,初寓新庄,继迁大嵙崁,最后定居板桥,至今已有221年历史,共历八世,瓜绵瓞衍,不乏英贤。平侯有国仁、国栋、国华、国英、国芳五个儿子,分以“饮、水、本、思、源”五字为记。国仁、国华、国芳系亲生儿子。国仁早殁,国华排行第三是为“本记”,国芳排行第五,是为“源记”。咸丰初,兄弟拆产分居。国华、国芳两人移居板桥,同产共业,始合称为“本源”号,並以“林本源”为家族称号。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建设与保卫台湾的贡献。
  (1)大力开发台湾。
  家族的奠基人林平侯(1766—1844),字向邦,号石潭,生于清乾隆三十一年九月。其父林应寅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东渡台湾,居淡水兴直堡新庄街(今台北新庄),以其渊博学
  问,1帐授徒。平侯年十六(公元1781)赴台省亲,一方面随父读书,一方面在米商郑谷店中掌管书算,很得东家信任。由于他忠勤励志,纯谨习劳。两年后,积累薪俸数百两银,郑谷又借给他千两银子,支持他独立开业经营稻米。由于平侯善于筹划,经营得法,获利丰厚,逐步致富。
  台湾四面环海,盛产食盐,平侯看到经营盐业可获厚利,乃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同竹堑(现新竹市)林绍贤合伙领办全台盐务,营运台盐远销大陆沿海各省,每年得利数万金,于是富甲一方。嘉庆八年(公元1803),依清例纳粟由成均捐县丞。十一年(公元1806)加捐同知,先后出任广西浔州通判、来宾知县、桂林同知和南宁、柳州知府等职。平侯政简刑轻,廉明勤慎,很得人民的景仰。尤其是平侯自带巨资到广西赴任,所有兴衰起废诸政,都自己出钱,每年自己花数万金,与“视居官作利薮,动辄谋宦囊”的人,有天渊之别,成为官场中的奇事。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引疾告归,仍居淡水新庄,把余生主要精力投入垦荒种植,开发台北地区的事业。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移家大嵙崁(今桃园县大溪镇),招工启田凿圳,开垦大片荒地,年收获达数万石稻米。道光三年(公元1823),又招工开垦淡水河流域的广阔平野(今台北市一带),逐步拓展噶玛兰(今宜兰县)。还出资砌石路10余里,开通淡水平源与噶玛兰交界的三貂岭,使两地开辟的田园联成一片。在开发台北地区的事业中,林家著有勋劳。
  林平侯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无疾而终。三子林国华(字枢北,1803—1857),是林本源家族的第二代主持人,曾以济灾有功授工部员外郎,后晋道衔。自其父卸任回台不久,就把繁重的家务委他办理,实际参与其父在台北地区的垦荒开发。咸丰初,兄弟拆产,国华、国芳(字小潭,曾以济海防功授郎中,后
  加运使衔)移居枋桥(即板桥),兄友弟恭,同产共业,合称“本源”。他们一方面募佃拓垦,家业进一步发展,年收租谷达几十万石之多。一方面营建占地25亩的住宅花园,咸丰三年(公元1853)落成。花园中建有方鉴斋、来青阁、香玉籍、观稼楼、定静庵等,鹿洞花畦,月波水榭,重栏叠翠,景色宜人。后又陆续扩建,至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住宅与花园合计总面积达60多亩,为清代台湾最大规模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板桥林本源花园。后国华于咸丰七年、国芳于同治元年(公元1862),相继辞世。
  (2)致力建设台湾:
  林国华生有两子,长名维让(兼嗣国仁),次名维源(兼挑国芳)。国芳复育维得为次子。国华、国芳相继辞世后,林本源家族由维让、维源共同住持。林维让(字巽甫,清廷授户部湖广司员夕卜郎,后奖侯选知府、三品道衔)卒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随后,家务由维源全力主持。林维源(1840—1905),字时甫,号〓卿,生于道光二十年,是林本源家族第三代主持人。维源善于运用林家的巨额财富,参与台湾建设事业。光绪九年(公元1883),维源奉命督建台北城,他捐资并亲自监造通往枋桥的重熙门一带城垣、城楼。由于设计科学、工精料实,建成后城垣坚固,造型优美,备受赞扬。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巡抚,着手振军经武,全面规划建设台湾,大兴洋务,发展经济。维源全力支持刘的设防、抚番、清赋、招商等项措施,率先示范,使各项计划得以实现。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刘铭传奏办抚番开山,荐维源为帮办,行抚垦大臣事。当时“自嘉义以北绵延数百里,番社都不得降,岁杀垦民数百人,为政教所不及。”“番山腴地多荒,民番日相仇杀,官不置问,”甚至有些“已开之土,
  转属虎狼盗贼之乡。”维源受命抚垦后,设抚垦局于大嵙嵌,置行馆于大稻埕六馆仔,采取“辟事从,位材官,拓地利,理贸易,开番学校,练隘勇”等措施。维源和各军出险入幽,剿抚教化兼施,至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全台生番一律就抚。並广招垦户陆续开垦新旧荒地17万余亩,而维源的垦地也愈广。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刘铭传兴洋务,设清赋总局等,在全台实施“清丈赋课,以广税源”。维源主持北部的勘丈、校核工作。他栉风沐雨,不避瘴疠,奔走于乡邑之间,两年事毕,成效卓著。全台原额银才18万两,清丈后,溢原额田辄数倍,约400万亩。官屯各地,一律清厘,岁征银70万两。按亩瘠腴,定赋增减,额增于旧,民减于前。民间称便,上下翕然。清廷以“林维源于清丈升科事宜,首倡襄助,不避嫌怨,克竟全功,”而授予太常寺少卿。随后,又以维源帮办台湾开垦事务“办事忠诚,然诺无欺,抚垦设防,坚忍不移,诚信昭著,殊堪嘉尚。”而授予太仆寺正卿,赐侍郎衔。刘铭传为兴洋务,开展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拟在六馆仔西北规划外侨区,要维源筹集资金,兴建洋楼,以供领馆、洋行租用。维源给予全力支持,他同富商李春生商议,得到李的赞同,遂合资组建建昌公司,择淡水河东岸鸭仔寮一带,营造千秋、建昌两街洋楼,出租给在台湾经营茶叶、樟脑等的外商。他还与盛宣怀合资购买“驾时”、“斯美”两艘轮船,经营海运,发展交通事业。
  (3)竭力保卫台湾。
  林本源家族是热诚的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勇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自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我国的鸦片战争以来,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屡战屡败,割地赔款,受尽屈辱。台湾宝岛孤悬海上,地沃物丰,历来为外国侵略者所觊觎。道光廿一年(公元1841),英国军舰侵犯台湾鸡笼,林平侯立命儿子国华捐献白银5万两,以充军费。光绪二年(公元1876),福建巡抚丁日昌视察台湾,因海疆多事,财政支绌绌,林维源即捐银50万两,以助海防。光绪六年(公元1880),林维源又再献军费60万两,清廷赐建“乐善好施”坊于新庄。光绪九年(公元1883)台湾刘敖以“边防吃紧,饷械两难”劝募,林维源捐献银20万两为边防经费。光绪十年(公元1884)中法战争爆发。同年6月,法国将领孤拔率舰队进迫台湾基隆、淡水。淮军宿将刘铭传奉诏赴台督办军务,率军抗击侵略者。林维源也集中林氏族人500多人,持械开赴沪尾前线助战。並因台北各军粮亏饷缺,再捐银20万两为军费,以实际行动反击法国侵略者。翌年九月,中法战争结束,刘铭传实授台湾巡抚,热情对待维源,维源乐捐50万两,作为战后善后经费。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林维源奉命督办全台团防,训练士兵两营,由潘光松、黄南球分别带领,择险守御,远及恒春、打狗。但清廷在北方黄海海战失败,威海卫陷落。翌年(公元1895),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竟将台湾宝岛拱手刈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台人民悲愤欲绝。绅民公议,决心死守,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设议院,举林维源为议长。林维源献重金作为民军抗日经费,但尚未就职,而三貂失、基隆破,唐景崧率子携妾逃回大陆。林维源看到大局糜烂,难以维持,又不愿留在台湾当顺民。乃于五月十八日夜,率同家人,乘船回到龙溪原籍。后在鼓浪屿购买旧楼房一幢,聊以安身。
  光绪廿一年十月二十一日,日本人宣布“台湾本岛全归平定”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依然此伏彼起,给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击。日本殖民当局为对付抗日义民,曾采取疯狂的镇压和“围剿”,结果都无济于事。日本人占领台湾初期,不但捞不到什么,反而要倒贴一大笔军费。因此有人提议,可以仿照帝俄把阿拉斯加出卖给美国那样,把台湾卖给法国,并出了一亿日元的价目。当时,法国人曾经想买,英国也有人想买。避居祖国大陆的林维源得到这个消息,准备捐资400万,其他富室也准备出资,共同赎回台湾岛。但李鸿章之流认为收回台湾还是守不住,不同意林维源等人的做法,此事只好作罢。
  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维源辞去官职,居鼓浪屿,日与旧友相聚,或策杖寻幽,或持瓯吟味,以度晚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辞世。
  (四)尽力襄助义举。
  林本源家族在开发、建设、保卫台湾的同时,还热心举办社会的公益事业。自家族奠基人林平侯开始,此美德世代相继。除林平侯出资修筑10里的三貂岭石路,林维源捐建台北府城外。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间,当时土寇刚刚平息,米价腾涨,林平侯仿宣曲任氏之法,打开自己仓库的粮食,以平价卖给群众,深受社会赞扬,称赞他有奇义。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林平侯移家大嵙崁,启田凿圳,尽力农功,所获愈丰,而他周贫济困也更热心。淡水厅兴修文庙他捐献银5000两,又割每年可收谷60石的肥沃田地充作学租。至于捐修贡院,新筑淡水城,重修凤山城,郡的月城、考棚、海东书院以及立桥梁、设义渡等,他都踊跃捐助,使这些事业得以完成。同治二年(公元1863),林维源在摆接保枋桥庄建文昌庙;后又倡设保婴局于枋桥,自捐五千,劝富户集款二千,置田生息,以充经费。同治末年,淡水北地区受灾,饥民载道,林维让拿出大量钱米,叫其弟维源负责施赈,务使不漏掉一个灾民。光绪十一年(公元1891),淡水一带的村庄时疫流行,死者日众。当时经济凋零,缺医少药,林尔康(1865—
  1894,维让子)乃差专人渡海到大陆,搜购著誉膏丹,在六馆仔设施医施药所,日夜供需,活人无数。同年秋,邵友濂继任台湾巡抚,百兴俱废。维源遂息肩枋桥别墅,以每年收入的余资,周济贫病,並于邻乡近镇,置义塾、建义庄、设义医、行义举,弘扬乃祖美德。宣统元年(公元1909),为改善卫生条件,林本源家族在大稻埕创建博爱医院,由林本源财务管理人兼主其事。民国四年(公元1915),台湾创立中学,林祖寿、柏寿、松寿及熊徵、景仁各输巨款,以襄其成。今纪念碑尚存。
  (二)
  林本源家族关心桑梓,为家乡、为祖国大陆作出巨大贡献。
  (1)经济上兴办实业。
  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杰出人物林尔嘉(1875—1951),字叔臧、菽庄,幼字眉寿,号识庐主人、百忍老人等。林维源次子。他21岁时,恰逢清廷刈让台湾给日本侵略者,满怀愤慨,乃随父内渡龙溪原籍,旋移居厦门鼓浪屿。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清廷实行所谓新政,农工部尚书载振保荐其为四品京堂,请其入京条陈利弊。尔嘉夫人龚云环深知清廷腐败,事不可为,乃阻止之。随后清廷任命尔嘉为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务会总理。
  尔嘉任职后,鉴于厦门自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开埠以来,华洋杂处,良莠难齐,纠纷滋蔓,岁无宁日,为尽保全维护之力,在其六年的任期内,先后制定《土地买卖章程》、《华洋交易规约》各64款,使经营者务遵约束;又组织商民义勇队,巡逻、救灾,维护秩序,民赖以安;并开始在厦门兴办实业。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厦门商务会出面设立电器通用公司,安装电灯、电话。但由于当时风气未开,投资者寥寥无几,尔嘉乃投资银30万元,促成其事。宣统元年(公元1909),福建筹建第一
  条铁路——漳厦铁路(实际东起嵩屿,西至江东桥)(注一),由在籍阁学陈宝琛为督办,陈请尔嘉襄助。在铁路营建中,举凡测绘、丈量、筹款、征地、执行等具体事务,皆由尔嘉亲为规划。但于宣统二年四月,清廷下诏铁路收归国有,绅商投资皆蒙受损失,其中损失最大者为尔嘉,因铁路营建费中有半数是尔嘉投资。虽蒙受巨大损失,但他认为筑路事关国计民生,从未发怨言。摄政王载沣丰获此情况后,告诉军机处说:“厦门林尔嘉其人,勇于奉公,不苟私利。”因而聘任尔嘉为农工部头等顾问。宣统三年春,尔嘉应邮传部尚书盛宣怀聘请为“币制”审议员,往沪赴会航途中,亲睹日本兵舰横行江浙海上,渔舟翻覆无数。及归,为助振国威,遂慨捐大洋40万元增置舰艇。清廷为擢侍郎衔。
  民国二年(公元1913)九月,尔嘉在鼓浪屿所建的滨海别墅落成。亭台楼阁,洞天曲桥,结构精雅,极尽“藏山”、“补海”之趣。乃以其字“菽庄”命名,其临海部份即现在鼓浪屿著名旅游景区——菽庄花园。五年(公元1916)尔嘉膺选市政会会长,任职4年,他事必亲躬,擘画周备。“凡举建立优良社会;增建公共福利;丰裕人民生活,美化市容环境等,悉能因势利导,臻于完美之境。”后人评论厦门市政建设,都忘不了尔嘉开创之功。
  (2)政治上坚持进步。
  民国建元,成立临时参议院,尔嘉被选为候补参议员。四年(公元1915)许世英主闽,聘尔嘉为闽政治讨论会会长。尔嘉论列得失,兴革除弊,皆能恪尽言责,为民拥护。是以得授三等嘉禾章,晋二等大绶嘉禾章。旋以利国福民,弥患无形,授三等文虎章,晋二等大绶文虎章。嗣又以襄赞外交,勋劳懋著,授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
  民国四年冬,袁世凯阴谋称帝。时世英解职他去,李厚基领省政,受袁笼络收买,极力拥袁称帝。乃约尔嘉晋省,嘱其代表全闽农工商学各界劝进。尔嘉断然拒绝,星夜返回鼓浪屿。不料闽籍国民代表施景琛、林辂存、周寿恩等即来急电,略以“国体已定,天命攸归,袁氏合牧群生,宜极帝位,务恳推载”等等。尔嘉阅后,满腔怒火,立即把电文撕碎,抛掷窗外。未几,“洪宪”帝制扑灭。昔日摇旗呐喊之辈,惨遭舆论严谴;而益崇尔嘉操节之高尚。段祺瑞执政,特任尔嘉为华侨总会总裁。尔嘉恶军阀争斗,即以道远不克赴任,而婉却之。
  鼓浪屿在清末民初,系公共租界,设有十国领事馆。租界内管理民政事务的机构为工部局。工部局内设有华洋董事。该局礼聘尔嘉为华方董事,初辞不就。后来他考虑到华民的荣辱利害,乃同意就任,并以组织华民议事会,正视华民合法地位为交换条件。尔嘉在工部局先后供职十四年,始终维护华民利益,保护华民权利,深受华民敬佩。
  尔嘉后因积劳成疾,为了休养调治,乃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秋,启程赴日本转道欧洲,游历考察了30多个国家,历时七年。回国后,又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并于庐山建“识庐”、“待晴亭”、“观云台”。民国廿六年(公元1937)日寇入侵,抗战爆发,尔嘉先期赴沪,依于次子刚义、三子鼎礼。随后辗转避敌,抗战八年中几无宁日。卅四年(公元1945)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尔嘉回到日夜梦寐以求的台湾宝岛,与神交故旧,组织“亦小壶天吟社”,举髯唱酬,贻乐晚年。1951年11月辞世。曾整理出版《菽庄丛刻》8种,《菽庄丛书》6种。
  (3)道义上救灾扶困。清朝末叶,由于政治腐败,水利工程失修,水旱虫灾频仍。林本源家族捐献巨额钱米,从事救灾扶困和兴修水利等慈善公益事业。远在道光六年(公元1826),直隶省(今河北)发生灾荒,林平侯捐出大米6000石,先船运至天津,后转道运入灾区,救活众多灾民。光绪三年(公元1877),山西、河南两省大旱,饥民数十万,辗转流离,饥肠辘辘。清廷下令各省督抚劝募接济。林维源征得兄维让同意后,捐银54万两,以赈济两省灾民。光绪四年,山西又发生灾荒,维让母郑夫人捐银20万两助赈,“积善余庆”之匾。光绪五年,河南、山西大旱,维源母钟夫人捐赈银2万两,赐“尚义可风”之匾,奉旨嘉奖,追封三代一品。
  九龙江西溪绕漳州城而过的“诗浦”一带,至乾隆末叶,流路壅塞,失去了往日“风帆上下,渔舟纵横”的江乡胜概。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林国华奉父木主入祀故里大宗祠,见此情况,出资进行疏浚,使之恢复旧观。宣统三年(公元1911)五月,漳州府各县洪水泛滥,特别是南靖县地当九龙江的西溪、琯溪交会处,受灾最为严重,堤崩屋塌,米价腾贵,饿俘载道。此时居于鼓浪屿的林尔嘉在募赈灾民之外,还出资10万银元,修筑西溪大堤,并开沟渠50多里,以利导洪、灌,经过三年方告竣工,解除洪旱之优,人民感其德,为其树碑纪念。民国初,福建筹办师范学堂,费无所出,尔康夫人陈氏,捐款20万元,而厦门师范学堂亦请其为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赞其“造士育才,有功庠序”,“诚可追踪前英,而彤管扬芬地矣”!
  林本源家族好善乐施,也惠及桑梓。其在祖籍地兴办“永泽堂林氏义庄”,就是突出一例。
  林本源家族的奠基人林平侯在台北垦殖致富后,思念祖籍地乡亲贫困者,乃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法,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在祖籍龙溪县白石保过井社建永泽堂林氏义庄慈善机构,越两年落成。义庄占地12亩多,建有三座并排两进大,中座大厝后建一座二层楼房,东西两列对向护厝,庄前渔池,庄后花园,围拱全庄,结构整齐宽敞,古雅大方。
  林平侯创办义庄时,即设立赡赈基金。据义庄现存碑文记载:林家“将在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注:折合637.9亩),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实收谷壹千陆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潭头村,赡给同宗族人贫乏之用。”具体赡赈事宜,由义庄“延请族中诚实心正两人经理其事。”林氏族亲,凡贫乏之家,年供大米、棉布,嫁娶丧葬俱给资助。例如:逐房计口给米,每日糙米一升,男性年给棉布三丈,女性年给棉花三斤,令自纺织。有服之亲者娶妇,给银贰拾两;嫁女给银十两;丧葬之费,尊长有丧,先支银四两,至丧事又支银三两等等。赡给有定额,男女不遗漏。林氏义庄赡赈事业,从道光元年(公元1821)开始,至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抗日战争爆发,海运中断,乃告终止。前后历经四代人,共116年。林氏此举深受社会赞扬。清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同安人林荐秋题赞:“文正传遗法,千秋说义庄,恤贫先及族,永泽自名堂;觵黄挞儿童课,枌分榆父老觞,泛舟原有役,岁岁渡重洋。”1983年3月,龙海县人民政府公布林氏义庄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海峡两岸局势日趋缓和,人民交往日益增进的今天,热爱桑梓,关心祖籍的林本源家族后裔,正筹备资金,准备维修林氏义庄及林维源墓园。並于1988年推派家族第六代、林尔嘉之孙林梁先生为代表,回祖籍实地考察。县政协领导于1992年会见林梁先生,给予热情接待。並把协助修建“林氏义庄”,列为1992年办实事的项目之一。目前,林氏义庄及林维源墓园正在维修中。
  (三)
  林本源家族自公元1781年在台北开基创业,至今已传八代,瓜绵瓞衍,辈出英才。家族于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分拆家产,适值民国肇建,日据台湾,各房子孙朝着备自方向发展。现除在台湾地区外,其后代还遍布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地。有的兴办实业,有的从事科研,有的享誉文坛。都能上承世业,下启英贤,履厚席丰,兴隆不替。
  (1)在兴办实业方面:家族第四代除林尔嘉在大陆兴办实业,林鹤寿(1884—,维得次子)在上海组织鹤木公司外,其诸弟在家产分拆后,纷纷在台湾兴办各种实业、企业。林祖寿(1895—1944,维源三子),于民国初在台湾组织林本源维记兴业株式会社,自任社长,被绅耆誉为当时台湾财政中心人物。林柏寿(1895—,名尔茀,维源四子)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投资200万元《后增至270万),在大稻埕创立林本源柏记产业株式会社,兼营林本源制糖株式会社,并倡设台湾工商银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又历任台湾水泥公司董事长、中华开发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国际商业银行董事长、台湾电视公司董事长等。对台湾战后恢复、发展经济发挥积极作用。林松寿(1898—1944)(维源五子,曾任民国交通署长),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在台湾投资150万元创办林本源兴拓株式会社,自任社长。后又协力创办林本源柏记、祖记产业株式会社,並任董事。林彭寿(生卒年未详,维得长子),致力商业,往来台、厦、沪间,多财善贾,雄视市廛。林嵩寿(1886—1934,维得次子),组建林本源嵩记殖产株式会社,年贸易额高达千余万元,为台湾信守最著之巨贾。林本源家族的第五代林熊徵(1888—1948,维让长孙),早期曾参加同盟会,捐献巨款支援黄花岗之役。后任内外制糖株式会社董事长,太兴永业株式会社社长,林本源制糖株式会社社长,华南银行总理等,资金雄厚,年获甚巨,台湾民间企业,无不倚为奥援。台湾光复后,出任商业联合会理事长。家族第六代林明成(熊徵子)现为台北商业巨子。秉承父志,献膏田5200亩,设立“熊徵学田”、“薇阁育幼院”,以励学抚幼,光扬祖德。
  (2)在科学研究方面。林本源家族的后代,有些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卓有成果。如家族的第六代林藯祯(尔嘉之孙),系加拿大籍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物理教授,曾多次来华讲学,受到邓小平、方毅等领导的接见。其弟藯梓,系美国寇明斯发动机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
  (3)在文化艺术方面。林本源家族系书香之家,历代子孙在文化艺术上卓有成就的大有人在。如家族的第五代林柏寿(字季丞)富收藏,缄庋于兰山千馆,著有《中华古瓷图录》。其侄宗慎编辑《林季丞鉴藏名家印谱》三卷,日本三玄社编辑《兰千山馆书画》二卷。林熊祥(1895—1973,字文访,维让孙)除曾主持建兴株式会社和任大有物产株式会社社长,慎握奇嬴,无逊陶朱外,先后任过北京图馆研究员、台湾文献委员会总编纂、主任委员。善书法,借经赵虞,上规逸少,兼得米董柔润之长,为台湾300年来第一人。著有台湾通志《史略》、《哲学》、《林文访先生诗文集》。其弟熊光(1897—1974),创办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任过财团法人大观书社理事长,系金石收藏鉴赏大家,有“精鉴富藏”之誉。著有《宝宋室所藏耐青印影》、《乙西劫后郎庵所用印留影》、《磊斋〓印选存》、《磊斋〓印选存绩集》等,中日之研究金石者推为一代巨擘。林景仁(1893—1939,尔嘉长子),工诗,作品学贯中西,纵横开拓,情韵并胜,著有《达摩山漫草》、《天池草》、《东宁草》等。林鼎礼(1895—1973,尔嘉次子),任过厦门同文书院院长和上海中南银行常务董事。林履信(1899—1954,字希庄,尔嘉三子,曾创设训眉建筑株式会社),文学家,1931年任改组后的厦门全闽新日报副社长兼总主笔。著有《希庄学术丛论》、《台湾产业界之发达》、《萧伯纳研究》等。林海达(1920—1984,嵩寿子),历任台湾大学、私立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曾兼任过台湾行政院综合经济设计委员会委员、主审处评审委员等。家族的第六代林衡道(1915—,熊祥长子)台湾大学副教授,文化学院、淡水文理学院、淡水工商专校教授。1975年接任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其父同掌一职,虽时有先后,亦台湾文献之佳话。著有《台湾古迹概览》、《台湾夜谭》、《台湾一百位名人传》等十几种著作。附林氏义庄碑文;
  永泽堂
  林氏义庄
  道光元年春正月
  福建台湾府北路淡防厅徐为置立义田叩恳详咨立案等事嘉庆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据漳州府龙溪县童生林国栋呈称窃栋父林平侯弱冠来台寓居治下兴直保新庄街克勤克俭置田业追强仕之年力图报效遵例捐纳同知分发广西候补来宾历署来宾县知县桂林府同知柳州府知府嘉庆廿年解组回籍伏读圣谕广训有日笃宗族以昭雍睦置田以赡贫乏钦遵圣谕化民励俗之至意愿将在淡水自置海山保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充为原籍本族义田年收佃租除完供耗谷外实收谷壹千陆百石按年寄回内地龙溪县白石保吉上村潭头村赡给同宗族人贫乏之用延请族中诚实心正两人经理其事第是自己之业充为本族义田则属公产欲垂久远应禀请地方官将所充义田另立永泽堂户名注册俾得永远充粮以杜族人外人侵欺私人典买而栋世世子孙亦毋许籍祖产擅典私售为此谨遵父命备陈下情叩恳俯赐据情分别详咨台湾道府宪原籍漳州府暨龙溪县出示立案并饬房照契注册伏查台地田业应完钱粮向由原报升科之业户管收富柜交纳今栋父所充义田立永泽堂完粮恳请谕立饬管收钱之各业户吴敬义吴际盛张必荣张瑞裕锺兴雅隆恩庄管事李锦文龟仑社番土目成元等遵照凡推收永泽堂户下之粮毋许更换户串谋滋弊所有每年应给族之贫乏口粮及延请司事经理各规条另开清单同各田印契呈送鉴察俯
  准所请分别施行俾得永远遵循栋阖族世世子孙共沾鸿仁曷其有极再各田印契请俟饬房注册之后或移送漳州府存案或仍发栋收贮并请裁夺示遵等情计缴承买田业印契十四纸并粘规条清单壹纸据此查该员将自置田租一千六百石捐作合族义田以赡贫乏殊属仗义可嘉未便壅于上闻自应详请立案以彰义举所存契纸亦当贮道库以杜交卖侵欺之弊除将印契十四纸申送台湾道宪收贮并牒台湾府转咨藩宪立案转详外理合照抄规条并抄录买田亩处所姓名价数具文牒送贵府电察转详并行龙溪县出示晓谕实为德便为此备由具牒须至牒呈者今牒照抄义田条规壹纸义田处所姓名价数单一纸右
  福建漳州府正堂加五级纪录十次
  嘉庆二十四年八月日
  (本文根据林本源家族的后裔撰写的家族传记、《潭州历史人物》龙海卷、《台湾知识辞典》及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注一:关于漳厦铁路筹建的时间和情况:季永绥在《龙海文史资料》(初稿)第二辑《东不过海西不过江的——漳厦铁路》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漳厦铁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发起人张亨嘉等人奏举陈宝琛为总理,向南洋一带华侨及国内商家招收股份计200万元。”“並于各县粮税附加税收,……拨以补助公司保息之用。”“光绪三十二年(1906)共收缴股本170余万元,开始兴工建筑嵩(嵩屿)江(江东)路线。其后,还因股款不能源源而来,又向交通粤行贷款50万元。迨清宜统二年(1910),整整花费了五年之时间,消耗了大量的金钱,这条嵩江路线工程始草率宣告完竣,开始通车。”“这条铁路计长28公里17.5英尺。起点由厦门的嵩屿,终点至九龙江下游的江东桥,地价和工程费共用了220万元。尚有江东桥至漳州一段工程17公里,终久没有建造起来。”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三辑(总第十八辑)》

本文讲述了龙海县文史资料 第十三辑包括林本源家族对开发台湾建设祖国的贡献、从许玉寰到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总统、爱国史学家——连横、记爱国民主人士华侨诗人陈师尹、传播中华文化于域外的爱国华侨施香沱等情况。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双木
责任者
陈亚芳
责任者
林平侯
相关人物
林国华
相关人物
林维让
相关人物
林维源
相关人物
林尔康
相关人物
林尔嘉
相关人物
林鹤寿
相关人物
林祖寿
相关人物
林柏寿
相关人物
林松寿
相关人物
林彭寿
相关人物
林嵩寿
相关人物
林熊徵
相关人物
林明成
相关人物
林藯祯
相关人物
林藯梓
相关人物
林熊祥
相关人物
林景仁
相关人物
林鼎礼
相关人物
林履信
相关人物
林海达
相关人物
林衡道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海县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后村镇
相关地名
角美镇
相关地名
台湾省
相关地名
石潭镇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新竹市
相关地名
广西壮族自治区
相关地名
来宾市
相关地名
桂林市
相关地名
南宁市
相关地名
柳州市
相关地名
大溪镇
相关地名
台北市
相关地名
宜兰县
相关地名
嘉义市
相关地名
嘉义县
相关地名
建昌县
相关地名
基隆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凤山县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临海市
相关地名
丰裕镇
相关地名
庐山市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山西省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尚义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海山乡
相关地名
潭头村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来宾县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南洋镇
相关地名
江东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