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镇解放前后的码头工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95
颗粒名称: 石码镇解放前后的码头工会
分类号: U656.1
页数: 4
页码: 69-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石码码头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人运动,组建码头工会。他们废除了封建的“路头主”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提高了工人的地位和待遇。同时,工会还开办职工食堂、举办工人夜校、创办工人医疗所等,为工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工人的权益,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 石码镇 码头工会 工人运动

内容

石码镇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核心部位,是九龙江的北溪、西溪和南溪三大支流的交汇点,古称“郡之门户”、“闽之重镇”。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历史上就是九龙江流域的粮食、糖油、杉竹、水果、海产、砖瓦、纸张以及铁木竹等手工业产品的贸易集散地。石码港宽水深,水运交通十分发达,外海轮船可以北通温州、宁波、上海,南达汕头、广州。镇上自古以来就有“贾肆林立”,“舟楫如织”的声誉。因此,石码的码头搬运装卸业十分兴旺发达,沿江的江道一带就有13个码头,拥有码头卸工人多达400多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石码的码头均为封建把头,即所谓“路头主”所把持,他们划地为界,独霸一方,封建割据非常严重。普通的劳动人民,想当码头工人就得出钱向“路头主”购买“路头份”。“路头份”的价格是以地理条件、业务情况决定的,如装卸货物多、收入高的锡鞍码、观音亭、木屐街、虾米巷等码头,每个“路头份”要价400块银元,其他的也要200块银元。如果买不起的可以向“路头主”租赁。
  由于各码头有固定的业务范围,干活不能越界。可是为了争夺业务收入,各码头之间常常发生越界偷卸抢运而引起争吵打架斗殴事件。有些货主利用这一矛盾,经常故意拖延付装卸费的时间,使工人吃了货币贬值的亏。为此,曾引起劳资纠纷以及罢工事件。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各“路头主”商定组织“土地神”会,采取敬奉“土地神”的形式,由各“路头主”轮流担任会主,以主持会议,商定工价,组织活动,仲裁纠纷,以及派佚派款,应付公务。这些措施加重了对码头工人的剥削,他们就是在这种封建色彩很浓,封建剥削极重的情况下过着“箍落头,乞食尾”的悲惨生活。
  1926年夏,在从厦门来的共产党员罗扬才、胡西冷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石码支部成立,首批发展周惠波、蔡渭西、颜卧云、陈文澜等为共产党员,并选出胡西冷担任支部书记。从此,石码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同年秋,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进军闽南。1927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建立。在党的领导下,闽南地区的工农运动形成高潮。石码的码头工人也在共产党员颜卧云的主持下,组建码头工会。码头工会积极投入“非基运动”、“二五加薪”和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一系列运动。特别是在震动闽南地区的“例蓝反廖”运动中,石码码头工人全力投入打倒土皇帝蓝汝汉,反对漳州新军阀廖鸣欧的斗争。在蓝汝汉潜逃鼓浪屿,“太子”蓝步青捕解漳州后,码头工会负责人颜卧云参加了由胡西冷、翁慈星等组成的石码人民代表,前往漳州监察署同蓝步青进行对质。通过“倒蓝反廖”运动,石码人民打下了土皇帝蓝汝汉的嚣张气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码头工会被解散,码头工人重新陷入白色恐怖和残酷的剥削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更有甚者,1947年中统分子苏达渊把持石码工人联合会后,在码头工人中组建黄色的挑挽工会,并指派叶时昌为理事长,还指定五名工头为常务理事。接着,还在码头工人中发展国民党员,建立国民党海员特别党部,对工人实行法西斯统治。码头工人除了忍受剥削外,还得向理事工头送礼孝敬。特别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濒临垮台,刘汝明兵团溃败逃窜到达石码时,码头工人惨遭抓丁抓伕,更是苦不堪言。
  1949年9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石码的工人阶级重见天日,翻身得解放。不久,县总工会派人来码,发动工人组建工会。首先召开码头工人会议,推出13位码头工人代表协商,并于11月中旬正式组建成立石码的第一个基层工会——码头工会,并选举陈永昌为主席,郭超为副主席,林维政等11人为委员。接着,于1950年元旦颁发工会会员证,组织工人纠察队。码头工会还根据政务院有关规定发出通告,废除“路头份”买卖以及租赁旧制1050年6月,将13个码头调整合并为三个承揽作业点,各点每天城出几个巡回装卸组开展装卸业务。
  石码码头工会成立之后,还为工人办了几件实事:
  (一)开办职工食堂,解除工人的后顾之忧。当时石码码头工人有70%来自附近农村,他们每天上班都是自带粮食,自起炉灶,自煮饭吃。由于吃饭没有固定地点和时问,经常出现“饭在喉头,担在肩头”的紧张状态。开办职工食堂后,除了每天三餐到食堂就餐外,上下午各送一次点心到作业点。
  (二)举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文化水平。码头工人中有不少是文盲,工会于1951年举办扫盲班,吸收工人参加学习,推行“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结业后又开办高小班、初中班,大大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还组织业余剧团、活跃文娱生活。1956年工人夜校被省总工会评为“铁工校”,于1959年夏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三)创办工人医疗所,保护劳动力。码头工人从事重体力劳动,必须加强医疗保健工作。1953年,码头工会创办工人医疗所,配备医生护士、设置内科、外科和伤科门诊部。医疗所还定期为职工进行体检,每周两次到工人家中巡诊,工人家属看病半费优待,从而提高了工人的健康水平。(四)实行职工退休养老制度,确保老工人安度晚年。1951年在国家尚未颁布退休制度时,石码码头工会就率先规定:凡年老体衰的老工人都给予退休,享受每月18万元(旧币)的养老金待遇。同时,还在工人中组织丧葬互助基金会,进行互助互济。
  (五)集资购置房屋等固定资产。1952—1953年,从公司“二八提成”收入中,集中资金陆续购置七座房屋,作为公司和作亚队的办公、营业以及工人活动的场所。在码头工会兴办各种福利事业的同时,为配合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于1950年6月开展码头的反霸斗争。通过充分发动群众说理斗争,调查核实、把6名犯有严重行的封建把头清理出工人队伍。1951年下半年着手组建搬运公司。1955年公司召开首次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工人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职能作用。
  建国42年来,石码码头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积累的增加,搬运公司逐步购置和改进了运输工具,如把木轮板车改为轮胎板车,增购小四轮拖头,增设起重机,发展汽车运输队,改变了以前肩挑背驮的状况,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目前的搬运公司已经办成了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多功能的运输企业。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题资料、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资料,其中包括了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吴世荣、辛亥革命龙溪县光复后议会组织名录、辛亥革命海澄县光复志士传略、辛亥革命龙溪、海澄光复志士简介、龙溪、海澄籍华侨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乙巳老人话辛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永昌
责任者
何丰灶
责任者
郑厚根
责任者
罗扬才
相关人物
胡西冷
相关人物
周惠波
相关人物
蔡渭西
相关人物
颜卧云
相关人物
陈文澜
相关人物
廖鸣欧
相关人物
翁慈星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叶时昌
相关人物
苏达渊
相关人物
刘汝明
相关人物
陈永昌
相关人物
郭超
相关人物
林维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石码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