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码部分爱国民主力量的战斗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87
颗粒名称: 石码部分爱国民主力量的战斗历程
分类号: K265
页数: 4
页码: 47-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26年至1949年间漳州地区的政治、社会活动,包括中共在闽南的建立、工农运动、抗日斗争、地下交通活动等。文章列举了许多参与者的情况和后续发展。在这段时期,漳州地区涌现出了许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抗日斗争的爱国民主人士。
关键词: 漳州地区 抗日斗争

内容

1926年11月,国共合作的北伐军进军闽南。1927年1月,中共闽南特委在漳州建立,漳州第二任督察专员陈卓凡是国民党左派,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此时,漳州、石码一带的各行业工会和郊区的农会相继成立,党领导的“非基”运动、、“二五加薪”以及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运动蓬勃开展,特别是“倒蓝反廖”运动,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在这些运动中,石码爱国民主力量积极参与实际斗争,经受锻炼。如郑国珪(解放后曾任县政协副秘书长)领导的土亭乡农民协会,还组织了一支以金贯一为首的农民保卫团,紧密配合市区的工人运动。1930年初,中共福建省委派出共产党员李国珍(化名马殿臣)到石码中学担任校长。李即以学校为据点,开展党工作。当年“五·一”劳动节,石码中学进步师生集会纪念,并散发革命传单,随后冲击石码税务机构。国民党当局策划爪捕李国珍,石码著名民主人士郑静安(解放后任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秘书长)及时把李带回家中化装后转移厦门。次日,国民党警察局传讯了石码中学的学生郑淑德(解放后任县政协常委、县侨联副主席)。随后,又逮捕了该校4名学生。当时在石码中学任教为进步教师高云览(左联成员,《小城春秋》作者)在《自传》中深有感触地说:
  “1929年上半年,我在州芗江女中教书,下半年至1930年上半年,在石码中学教书,当时校长马殿臣(即李国珍)是胡西冷聘来的。马是一个极可爱的人物,是日本留学生,我当时很爱读他的文章,却不知其是共产党员。后来他在厦门被捕就义,我才听朋友说他是党的省委委员①。那时,我们在石码中学办校刊《黩武》。在周会上还公开宣传——争取自由大同盟吧!石码中学的学生有的已加入cy(按即共青团组织),是我掉在学生的后头了!”
  1932年6月,十九路军入闽。1933年11月,该军将领蔡廷错等发动“闽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同蒋介石决裂。随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签订《抗日反蒋协定》。漳、码各界人民热烈拥护这一义举。设于石码的龙溪乡村师范(现为龙海一中)校长陈师尹及郑静安、郑国珪等爱国民主人士参加了这一行列,举起抗日反蒋的义旗。当时的情况,陈师尹在其《片段回忆》遗稿中是这样记录的:
  “1927年是中国革命转折点,国共首次合作,南方革命势力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北推进,扫除军阀的割据局面。北伐完成统一大业初奠之时,蒋介石背叛革命,进行清党,排除异己,拘捕进步民主人士,宁汉分裂,国共分家……。日本军阀乘机出兵占领我东北四省,张学良奉命全面撤退,日军随即于‘一·二八’以海、陆、空军进攻上海,我驻沪十九路军愤起抵抗,旋即被调往福建剿共,因而激发造成‘闽变’事件。在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之日,我率乡村师范全体师生……徒步30余里到漳州参加庆祝大会,十足显示村民本色。”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石码地区的爱国民主人士及爱国学生以戏剧、歌咏、义卖报纸以及抵制日货等活动,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正当群众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时,石码特种区区长高峰(复兴社分子)却倒行逆施,逮捕民主人士陈师尹、郑国珪、骆育青、周穆和王继忠等五人,以“抗日大同盟”的“罪名”押解福州监狱,严刑审讯,关押三个月,直至“七·七”事变后释放政治犯时才予释放。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厦门收复。石码民主人士郑静安到厦门担任厦门市长黄天爵的秘书。至解放战争时期,郑静安从香港接上陈卓凡的农工民主党关系,在漳码一带发展农工民主党党员,有郭廷寿、郑石麟等参加该党组织。林文吉也在厦门认识中共闽中特委厦门工委负责人梁明富、叶绍书,并加入共产党。随后带领梁、叶到石码对岸的浒茂洲巽玉村建立地下交通站。当时参加交通站革命工作的有:林德才、林其发、林耀宗、林金纹、陈豪知、吴素英、林水源、林国梁、林志诚等人。
  郑国珪迎接金贯一回石码,金于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离开石码,到闽北顺昌洋口与闽中莆仙游击区参加游击战争,于1936年参加共产党,后转入新四军,任过新四军第7师敌工部副科长。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在山东前线负伤,由组织安排回石码治伤并搞党的地下工作。金贯一预先写信通知郑国珪回闽时间。当他从海道乘船到达厦门时,由郑国珪派长子郑澄江到码头迎接。金到达石码后,以当郑国珪店中的店员为掩护,边养伤边进行地下工作,通过口头宣传和书刊传阅等形式宣传我党革命主张。经常接受教育的有郑澄江、林德才、陈豪知、连秉祥、康振坤、林德扬、郑淑惠、孙瑾、郑亚义、吴素英、郑淑媛等人。另承金贯一的授意,林德才、陈豪知、郑澄江、汪茂恒、李建茂等人在石码西湖小学举办会计补习班,从中传播革命真理。
  林文吉转上级党的指示,由陈豪知出面接待从厦门转移到石码的大同中学进步学生蔡志强、侯水滨、陈大同,并安排掩护工作。陈豪知还参与策反的外围工作。1949年8月,林文吉、郑国珪等在翠林村商量联络石码米商抗交、拖交、少交国民党军军粮,不使刘汝明兵团把粮食抢运厦门。随后郑国〓联络石码米厂高兼来、林德根两经理用种种办法筹集三千余担粮食,以备解放军来时应用。此外,郑还派人挑送粮、盐到双第接济游击队郑不用,并购买西药寄交程溪游击队。
  解放后有关上述人士简况:
  高云览:1950从马来亚经香港回国,定居天津,撰写革命小说《小城春秋》。1956年6月13日病逝,终年46岁。
  金贯一:原名邵凌霄,解放后先后任过福建中茶公司副经理,省总工会劳保部长,上海工人疗养院院长。1980年9月7日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
  陈卓凡:广东澄海人,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参事室副主任,于1976年3月病逝。
  郑静安:任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秘书长,省人大二届人民代表。1970年2月13日病逝于霞浦,终年62岁。
  林文吉:任过龙溪县文教科副科长,县政协委员。1964年7月27日病逝于石码,终年61岁。
  郑国珪:任过县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1974年12月3日病逝于翠林村,终年72岁。
  陈师尹:香港爱国诗人,一生坚持爱国,坚持进步,热心家乡教育、乐育英才。1990年11月14日病逝于香港,终年86岁。
  周穆:住过香港,现定居厦门市。
  林德才:任过龙溪专署文教科干部,现已离休。
  郑澄江:省法院处级干部,省律师二所主任。
  汪茂恒: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主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陈豪知:任过龙海一中、侨中代理校长、副校长,县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县政协常委。1985年龙海县人民政府发给地下交通员光荣证。

附注

注:①李国珍,于1930年2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共福建省第2次代表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宣传部长。1931年3月25日,设于厦门鼓浪屿的省委秘书处、宣传部遭敌人破坏,李国珍等5人被捕,英勇不屈。同年5月1日,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题资料、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资料,其中包括了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吴世荣、辛亥革命龙溪县光复后议会组织名录、辛亥革命海澄县光复志士传略、辛亥革命龙溪、海澄光复志士简介、龙溪、海澄籍华侨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乙巳老人话辛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豪知
责任者
陈卓凡
相关人物
郑国珪
相关人物
李国珍
相关人物
郑静安
相关人物
郑淑德
相关人物
高云览
相关人物
马殿臣
相关人物
胡西冷
相关人物
蔡廷错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陈师尹
相关人物
张学良
相关人物
骆育青
相关人物
周穆
相关人物
王继忠
相关人物
黄天爵
相关人物
郭廷寿
相关人物
郑石麟
相关人物
林文吉
相关人物
梁明富
相关人物
叶绍书
相关人物
林德才
相关人物
林其发
相关人物
林耀宗
相关人物
林金纹
相关人物
陈豪知
相关人物
吴素英
相关人物
林水源
相关人物
林国梁
相关人物
林志诚
相关人物
金贯一
相关人物
郑澄江
相关人物
康振坤
相关人物
连秉祥
相关人物
林德扬
相关人物
郑淑惠
相关人物
孙瑾
相关人物
郑亚义
相关人物
郑淑媛
相关人物
汪茂恒
相关人物
李建茂
相关人物
蔡志强
相关人物
侯水滨
相关人物
陈大同
相关人物
刘汝明
相关人物
林德根
相关人物
高兼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