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龙溪、海澄的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83
颗粒名称: 辛亥革命后龙溪、海澄的文化
分类号: K257
页数: 3
页码: 35-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子留长辫逐渐成为一种发型,辛亥革命后,漳州青年学生都剪去长辫,梳理短发。妇女缠足也随着“天足会”等组织的成立逐渐减少。漳州的报刊、书店逐渐普及,为传播新文化起着积极作用。文艺、戏剧也日趋活跃,话剧、电影等新兴剧种逐渐流行。
关键词: 辛亥革命 龙溪县 海澄县 文化

内容

一、风俗习惯、穿戴服饰的变化。
  关于发辫,在清军入关时留发与剃发之争,曾经是一场标志着反抗或归顺的生死搏斗。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子留长辫也就逐渐成为一种发型。龙溪、海澄辛亥光复时,同盟会的成员带头剪去长辫,梳理短发,时称“东洋头”,以示与清朝政权的决裂。此时,漳州城内也出现“剪发会”组织,特别是青年学生都毅然剪去长辫,梳理短发,这就成为盛行一时的新风尚、新潮流。
  但当海澄光复时,原清军福毅营反正,该营的管带、哨官为留有余地,仍不敢剪去辫子。至民国元年(1912)2月,清宣统皇帝退位后,留下长辫子的就只剩下少数遗老、遗少。拖着长辫子的人就被视为守旧、顽固的象征。
  妇女缠足虽然不是始自清代,但“三寸金莲”长期以来就被列为美女的标准之一。辛亥光复时期,漳州城内成立“天足会”,发动妇女解放双脚。海澄县城则组织“交脚白队”,队员四出查访未出嫁妇女仍缠足者,令其限期放足,否则强令交出“脚白布”(缠足用的长白布条),高悬在该户的门楣上示众。因此,辛亥革命后除了山区海隅外,在漳州、石码、海澄等城镇,已很少发现对幼女强行缠足者。
  在服装方面,男子的长衫、马卦、瓜皮帽,在清代被视为书生服。辛亥光复后,大部分男子改穿汉装。随后知识界又改穿“学生装”。至二十年代,再流行“中山装”。瓜皮帽也为小型礼帽所取代。男子穿西装的也不再被视为洋化,而是象征着新潮流。妇女穿的旗袍也逐渐为衣裙所取代,即使有人新裁制旗袍,袖口也没有原来那么宽广了。
  二、报刊、书店的兴办与普及。
  清代末年,龙溪、海澄的官方或私人都没有办过报,消息比较闭塞。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盟会成立后,厦门革命党人为了传播革命信息,乃翻印了当时风行海内外的邹容著的《革命军》。为了避免刺目,乃将书名改为《图存篇》,并投寄漳、码、澄一带。宣统二年(1910)漳州革命志士郑无涯创办了阅书报社,成为同盟会的重要宣传阵地。辛亥年11月7日,漳州同盟会创办了《录各报要闻》,是龙溪县创办报刊之始。随后,漳州于11月11日宣告光复。同年12月26日,《录各报要闻》改名为《漳报》。民国二年二月创办《漳州日报》,随后,又创办《漳州旬报》。民国七年,革命青年卜益友创办《震中月刊》等。由于种种关系,大都寿命短促。民国八年,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护法区当局创办《闽星》半月刊。翌年元旦改为日报,直至民国十二年才为北洋军阀所封闭。
  传播文化的书店,清末石码镇仅有文华、建兴两家书店,经营木刻版的《千字文》、《三字经》、《千家诗》等私塾的启蒙书籍。辛亥革命后至“五四”运动,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又有德瑞、太文、耀德、金庆记等数家书店开业。民国时代,龙溪、海澄两县的书店,多达十多家,对传播新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文艺、戏剧的日趋活跃。辛亥革命前,龙溪、海澄即有传统的文艺活动,如锦歌、大鼓凉伞等民间歌曲舞蹈的演出,以及京戏、木偶戏、竹马戏、打城戏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流行于广大城乡。辛亥光复后,随着学校的建立,近代歌曲开始在学校兴起,随后逐渐走向社会。
  辛亥革命后,话剧即民间称为“文明戏”,是新兴剧种之一。漳州一光复,福州的扶风学校话剧团就来漳州演出“文明戏”,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破除封建迷信陋习,群众看后都受到深刻教育。随后,震中学社也演出话剧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后来北伐军进入闽南地区,石码西湖小学也组织“西湖校友剧社”,演出“文明戏”,进行反对封建军阀的宣传活动。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民国三年,石码晏海路兴建了第一家戏院——有千人座位的大观园戏院。
  辛亥革命后兴起的另一剧种是电影。民国五年,石码基督教会为招待会友,向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商借影片和放映机,每月定期在基督教堂内放映无声电影。但民间的第一家电影院——文明戏院,迟至民国十八年才建成。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题资料、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资料,其中包括了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吴世荣、辛亥革命龙溪县光复后议会组织名录、辛亥革命海澄县光复志士传略、辛亥革命龙溪、海澄光复志士简介、龙溪、海澄籍华侨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乙巳老人话辛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蔡钟炎
责任者
柯振兴
责任者
郑无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海澄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