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龙溪、海澄的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4482
颗粒名称: 辛亥革命后龙溪、海澄的教育
分类号: K257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末废除科举,推行新政,兴办学校。学堂课程设置包括读经、学课、算学、修身、英语、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操等。民国成立后,学制有所改革,学校发展迅速,但学生入学率低。民国七年,政府通令每乡办一所小学,公立学校得到发展。
关键词: 辛亥革命 龙溪县 海澄县 教育

内容

清朝自中叶后,由于政治腐朽,外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各族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封建统治岌岌可危。于是清廷为了欺骗人民,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二月下谕“变法”,陆续公布各项“新政”。光绪三十一年下诏废科举,兴学堂。规定每县先办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1所,每府办中学堂1所,每道办师范学堂1所。并诏自丙午(1906)科起停止科举考试,推广学堂。
  根据这一规定,龙溪县角美的锦宅村首先办起私立“锦堂小学堂”,东美华侨办起“流传两等小学堂”。从是年起至辛亥年计龙溪、海澄两县又办起鸿渐、碧湖、锦江、民立、西湖、凫溪、碧溪等共17所小学堂。这些学堂,大都为私立性质,不少为侨办,一些还是教会开办的。
  废科举,仅废黜乡试以上的三级考试。而封建时代启蒙教育的私塾的存废并无明文规定。因而在兴办学堂之初,遍布城乡的私塾仍维其旧。而学堂尚属初创,许多乡村尚付阙如,群众观念淡薄,因而蒙童入学就有随意选择,形成两可情况。
  清政府顽固派,虽然抛出“变法”手段,想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然而,席卷全国的民主革命烈焰越烧越炽,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各省响应。12月,联军攻克南京,推翻帝制,缔造共和。
  中华民国成立后,又改革清末学制。民国二年(1913)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小学七年制(初级四年,高级三年),儿童七岁入学。学堂改称学校。四年初级小学改称国民学校。一年两次招生始业,二月称春季始业,八月称秋季始业。民国十一年(1922)公布“壬戍学制”,也称“新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级四年、高级二年)儿童七岁入学;中学六年(初级三年、高级三年)。嗣后又有改制,但基本上因袭新学制。
  民国成立后,公立学校开始发展,私立学校也仍有增加,自民国元年至六年,龙溪、海澄两县先后开办的有田里、古县、榜山、厚境、崇仁、镇海、港尾等小学校和侨办采繁学校等,总计近30所所公私立的小学校。
  民国七年秋,闽南护法区教有局通令每乡办小学校一所,并明令取缔私塾。之后,公立学校由政府计划设立,又增设石江小学、溪北公益学校等公立小学和树人、文鼎等私立小学。
  学校是发展了,但是当时社会动荡,政治不安定,人民生活拮据,学龄儿童入学率很低,大多数学校在校的学生数都不满额,乡村尤甚。每班只有学生八、九人,十余人者,到处可见。只得采取复式教学,形成单人校、双人校。
  民国初年,我县学校里未有女学生。民国六年,东美流传增办“私立流传女子国民学校”。之后,石码西湖、蕃薯等小学都增办女子学校;民立、锦江等小学则附设女子班。这样虽然有女校、女班,但学生都不多,每班大都在20人左右。男女分校、分班上课。
  科举时代私塾课程,仅是读、写、作三项。学堂初兴,蒙童的课程规定有读经、学课、算学、修身、习字、史学、舆地、体操等八科。民国成立后,学制中规定的课程设置,初等和高等有区别,由教育部门指令推行,并屡有修订。民国元年(1912),初高两等仍一律定为:国文、算术、修身、英语、历史、地理、图画、音乐、体操、手工等十科。民国四年起,初、高两等分开设科。初等★国文、算术、修身、历史、地理、图画、体操等七科;高等设置,同初等七科以外,增加读经、格致(自然科学)两科,共九科。以后屡有增、减,分、并以及改名。
  私塾时代学生用书概以书名称谓,没有统称。如《论语》,《孟子》等。民国以后学生用书统称“教科书”,起初称“共和国教科书”,民国十一年改新学制时称“新式教科书”。再往后就统称课本。按设置的学科编印教科书作为教材。高级班国文科除教科书外、教师可自行另选一些补充教材。如:《古文观止》、尺牍等。初时教科书统一编印发行;后来陆续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大书局各自聘任专家,按课程要求编纂教科书,报请教育部门审查批准,印刷发行。学校可自行选购采用,甚至可一校之中,各年级采用不同书局的版本,政府不作秘性规定。各书局在出版教科书的同时,都相应地按科对口,编印《教学法》、《教授法》、××科教学参考书等,备供教师采用。
  私塾时代教材,教师从其幼时教他的教师口授音、义,转面灌输给当前的学生,驾轻就熟,可轻松完成任务,被称为“注入式”教学法。兴办学校后,科目繁多,新编教材内容又常变更,教学方法须从头探索、研究、又要教会学生使用字典。旧有部首字典难检又难学,。这时,就产生了新的检字法。如:“一九检字法”,“首尾检字法”、“面线点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从而新法的字典也问世了。旧部首检字法,也由大书局编辑适合小学生用的“小学生字〓”。其中四角号码检字法、检字较为方便,便受到欢迎而沿用至今,其他早已淘汰。为了帮助文字读音的准确和记忆,同时、出现几种注音字母,以代替旧式反切法。如罗马字注音字母,国语注音字母等。国语注音字母推广全国采用,现《新华字典》仍在汉语拼音的后面附列对照。其他各科也根据不同教材,使用各式各样改具,进行演示教学。如:闪烁片(小卡片)、挂图、挂表、实物、标本、仪器、唱片、喇叭、铜鼓、风琴以及简单体育器材等等。这方面与现在有点相像,仅在教具形式和运用的水平上较为逊色,内容较为原始而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有意识地编拟适当的能辅助理解教材知识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教学手段,确能起到启发作用,当时大家便称它为“启发式”教学。这是兴办学校后的普遍教学方式方法。此外,在大中城市中的小学,渐有试行几种新的教学法,如:“道尔顿制”教学法、“文纳特卡”教学法、“设计教学法”等。龙溪县教育行政也指定漳码少数学校重点班搞“设计教学法”试验,并曾举行全县性的观摩会,结果因效果不佳,遂中止试验。
  封建时代没有幼儿教育。民国六年,龙溪县私立流传小学校在增办女子国民学校的同时附设幼稚园,是我县最早的幼稚园。过一段时间才有一些小学附设幼稚班,为数不多,学生也少。
  龙溪、海澄两县的中等教育情况较简单。辛亥革命以后,公私立中等学校均办于漳州。其时,漳属各县小学毕业生欲求深造者,大部分必须就学于漳州,部分就学于厦门、集美。海澄、石码之有正式县立中学,皆创办于四十年代,距辛亥革命已远了,则便如此,亦仅有海澄两所,石码一所而已。
  私塾时代,塾师以束惰为收入来源,直接取之学生,经费有着无虑。新办的私立学堂,经费都有固定来源,免费周折。民国初年,公立教育经费由地方支理,鼎革伊始,财源竭涸,教育经费,收入不足支给,须靠省财补助。规定每县每岁补助银元1200元,按月请领。民国六年,大县追加一倍(龙溪列为大县)每年2400元。实行不久,改由地方政府指定若干税捐附加弥补。龙溪指定屠宰税及田赋税附加拨充。税捐附加常因时局动荡,收入无常,屡有积欠、短发(折扣)甚至久欠赖债情况,影响教师生活,因而教师收入微薄,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恤妻儿;地位低下,备受歧视,以至人们视当教师为畏途、为末路,是“穷而无奈做先生”。

知识出处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龙海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本书收录了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题资料、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专题资料,其中包括了兴中会总会首任会长——杨衢云、中国同盟会槟榔屿分会会长——吴世荣、辛亥革命龙溪县光复后议会组织名录、辛亥革命海澄县光复志士传略、辛亥革命龙溪、海澄光复志士简介、龙溪、海澄籍华侨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乙巳老人话辛亥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柯渊深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龙溪县
相关地名
海澄县
相关地名